“我需要一份旗下簽約作者的意向調查報告。”林葉開門見山。
“什么樣的報告?”劉副手打開筆記本開始記錄。
“網文更新模式發書的意向。”
“你要和網站競爭?”
“不,我們的方式不同。”
“哦?說說看?”
“我希望發連載之前已經有編輯過的完本,但是在完結之前,先不發紙質書。并且用我們的專業錄入員來定時發布,不會占用作者的時間,讓他們可以籌劃和撰寫下一本書。”林葉說道,“試讀還是三到五章,然后進行單章付款,單月預訂和全本買斷三種方式收款。”
“為什么需要意向報告?”
“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作者們的收入和利益。現在我們是試讀之后直接購買完本,收入是一次性結,硬性的有多少人買書就有多少提成。但是這些書有的人買了,最后因為各種原因沒看完,錢卻也已經付了。
如果是循序付款,那不看的部分就沒有收入,這對作者來說是有風險的。想要收入高,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讀者愿意持續閱讀,這也算是一種對作者本身能力的挑戰!”
“那既然如此,又為何要想推出這樣的方式呢?”
“我們出版社現在的簽約作者數量和網站本身簽約作者比起來,并不多。推出的書量也有限,沖著我們松苗品牌來的人,不一定品牌忠實。
“如果我們一段時間沒有新書推出,那些讀者在眼花繚亂的網文世界中就會迷失。網文的文字量大多很大,而且周期耗時長。
“當一個人開始看一兩本網文的時候,就不會再找新書資源,因為他們的業余時間已經被那些他們正在追的網文占據。
“我們應該也搶一些這樣的讀者,讓他們把時間耗在我們出版社的書上。”
劉副手認真地記錄著重點,接著又問:“那為什么我們要先看過完稿,還要完成編輯在先呢?”
“為了保證質量,并且保證穩定更新,更要保證我們出版社的書都是有頭有尾的。”
“有頭有尾?難道還能只發半本的?”
“劉叔,你看網文嗎?”
“啊?不看。”
“怪不得,那你去網站調一下數據就有數了。”
“能先簡單說說嗎?我好知道我都要去查什么數據。”
“就是我剛才說的收入問題引起的一些網文特有的情況,也是網站出書和我們出版社出書最大的區別。
“網文作者在簽約后,完完全全是簽的書,不是簽的人!也就是說,如果書的銷售量和訂閱不好,或者不達到作者和編輯的預期,那可能就會不再寫下去。
“畢竟沒有收入,很多人都會不再堅持。這就造成了很多半本就報廢的書。
“這個根源也來自于書籍本身質量和看點不高,或者更新不穩定造成的。網文作者質量參差不齊,所以這些都是常事。
“你可以調查一下斷更,棄文的網站作家百分比,數字可能大得嚇人!”
“這么做不會惹怒讀者嗎?”
“會,但是網站的性質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惹怒讀者的,不是網站品牌,而是作者本身。而我們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就屬于砸招牌,所以我們不能這樣操作。”
“所以你才提出不一樣的審批方式?”
“是的。”
“既然收入不穩定,該要怎么爭取作者們的認同呢?”
“我們可以把目前旗下的作者性質進行分類:那些已經有很多追隨者的老牌作家一類,新興作者一類,還有中間那些不溫不火的一類。
“老牌作家不會慌,因為他們出一本,火一本,這樣推出可能還能提高收入,所以可以讓他們試試。
“新興作者正在試水階段,目前沒有收入,靠全本推銷基本賣不出去多少。所以這是他們吸引第一波追隨者的有效平臺。他們一般對初始收入要求不高。
“最難辦的,要數中間人群,他們現在的收入夠溫飽。新方式可能會讓他們在溫飽線上下浮動。這批人里,就看有多少是敢冒險的,有多少人是滿足現狀的了。
所以,我需要你分這三類幫我調查清楚他們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