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基本明白你的意圖了!”
“另外,我希望與此同時,大大增加網站松苗讀者的注冊量,現在的幾萬人不足以支撐銷量,我希望年底前翻十倍。”
“十倍?”
“是的,具體方法我希望公關部和策劃部共同討論,出具一些可靠推廣方案,還有預算報表。”
“好的,什么時候要?”
“兩個星期看初案可以嗎?”
“可以,我這就去辦。”
“謝謝劉叔!”
“還有別的嗎?”
林葉想了想,又說:“我需要外公用他的人脈打點一下,具體等他下班,我會和他商量。明天等我消息!”
“好的,那我先走了!”
“謝謝劉叔,再見!”
知道外孫女有事相求,蘇柏衫這天早早就回到家了。他沒有急著問林葉,而傳統的餐桌上談事兒的方式,對于林葉也不方便。只有兩只手,是用來打字呢,還是用來吃飯?
蘇柏衫和林葉都是慢條斯理的性子,天塌下來都不急著跑的人。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這天要塌,除非跑出天下,不然在哪兒不都一樣?”
吃完飯,蘇柏衫示意到書房聊。
“聽說你要用我的人脈?想要找誰?”
“一、我需要可靠的媒體發新聞發布會和廣告。二、我需要教育局與文化局的支持。三、我需要可靠的評委。”
“這些都不難辦到,只是你能告訴我,這些人都有些什么作用嗎?”
“還記得我們一開始在學校里搞的征文活動嗎?靠這個,我們得到了不少學生注冊。而且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我們的客戶。”
“所以,你是想……”
“是的,這次我想搞一個全國性的征文活動。10萬字左右的篇幅,亮點是可以和我們松苗簽約——和人簽約,不是和作品簽約。
“前30名的都可以爭取到稿費和網站發表的機會,而發表后的收入會繼續跟進。截止日是中秋。
“單單靠松苗發布宣傳,沒有力度,需要一些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大人物,在他們旗下的各種渠道同時宣傳,勢必要搞大!”
“教育界是可以在每個校園找苗子,文化界的話……你是想通過媒體,進行全民招募?”
“是的,學校都是學生,他們的閱歷有限,無法風格多元化。社會招募,可以找到更多民間精英。
“而且,寫文的人大多喜歡看書,都是資源。注冊了網站才能發表,所以這波對于我們來說,比其他的惠利方式更有利。”
“為什么這么說?”
“比如‘推薦朋友注冊的收福利’的方式,雖然能帶來不少人注冊,但是這些人大多是為了幫助那個推薦人,并不一定在注冊后成為我們的購書客戶。
“這么做,注冊數據是上去了,可是真正的客戶數量不一定會有多少提高。因為那些用戶可能大多數是‘打醬油’的。”
“這個‘打醬油’是什么?”
“網絡詞匯,就是旁觀者,事不關己看熱鬧的人。”
“哈哈,你們年輕人啊!我都快跟不上你們的節奏了!”蘇柏衫笑,“那你征文具體怎么操作?其他的目的性在哪里?”
“姜果然是老的辣!”林葉點頭首肯,她就知道外公會猜到她有第二波目的,“吸引新興認知作者群體。”
“你個小丫頭!那你分析,我聽聽!”
“外公,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當年寫作的時候,是抱著怎么樣的心情和目的,又是如何規劃未來路的?”
“我啊?”蘇柏衫回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