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說我越覺得迷糊!具體來點例子?”
“就拿這個‘搞笑慈善’來說吧!他們有一個員工提出,每個人捐一筆幾塊錢的小數目,為期一周,達到兩百塊,他就在視頻里現場剃光頭。
“結果大家都想看他剃光頭,一個星期捐款達到500多!喏!給你看視頻!”
穆林接過手機,看著視頻就笑了,這人胖得一團肉,剃了光頭就一肉球,好好玩!
“笑了吧?這就是搞笑的結果!一邊做搞笑的事,一邊籌納慈善捐款。
“這剃光頭的人可是一分錢沒出,出的是用自己的舉動娛樂別人的行為而已。而捐錢的人就很樂意,因為捐錢像是買票看別人的熱鬧,捐得舒心。
“因為付出的同時,他們也有得到。付出的只是幾塊,十幾塊錢,得到的是開心一笑。”
“慈善還能這么搞?”
“不止,還有點心販賣。一些手藝好的人,會烤一些美味可口的糕點什么的,不明碼標價,只說一塊錢,兩塊錢一個打底。
“員工在早茶、午休、下午茶的時候,自己挑選喜歡的糕點,丟幾個硬幣在捐款箱內,就可以享受美食。
“付出的是一兩塊錢,得到的是美味糕點,受益的是慈善機構。因為吃到了美食,所以這款捐得也很開心!而那個做糕點的人,付出的,只不過是一袋面粉,一些配料的錢,還有時間而已。”
“被你越說我就越感興趣了!還有別的啥?”
“諸如此類的多得呢!還有一種,就是消費募捐,這個是很多大公司會采用的。
“比如一個品牌,在活動期間,每銷售出一個產品,就會將這個貨品利潤之中的2分錢算到慈善募捐里。如果銷售出兩百萬件產品,就有四萬捐給慈善機構。
“產品不抬價,而買產品的人,在看到同類產品,就會因為可以支持慈善事業,而選擇該產品。
“一方面該產品通常會因為參與慈善而銷售量大增,在增加了慈善募捐的同時,增添了利潤,可謂雙贏!并且消費者也因為參與了慈善,得到心靈的滿足,雖然他們沒有比平常多出一分錢。”
“還能有這樣的騷操作?”
“嗯,每兩年一度的‘搞笑慈善’,收益達到幾千萬英鎊!”
“哇塞!學到了!”
“很神奇吧?”
“那你打算怎么弄呢?”
“我打算主攻文化輸出。”
“為什么不是主攻物資?”
“物資用完了就沒了,而知識,擁有了,可以陪伴那些孩子一輩子!”
“高大上啊!具體說說,我現在興趣滿滿!”
“嗯!”
林葉整合了一些想法之后,又娓娓道來。
“還是先從物質硬件說起。我查看了一下這些地方的設備,基本都有寬帶網絡,但數碼設備不多。所以第一步,我想為他們捐獻一些投影儀和平板電腦。
“有了這些,他們就能開小小讀書會了!一群人坐在一起,每隔兩天就通過投影儀將平板上的繪本用大屏幕的方式顯示。老師或者護工可以給他們念故事,也可以有所互動。
“我看了一些小朋友的資料,很多都有疾病,有缺陷。如果沒有正確的心理引導,很容易缺乏自信,甚至養歪。”
“嗯!而且很多人不適合戶外運動,或者集體活動。好像有好多也是孤獨癥兒童,聾啞兒童等等。”穆林一邊翻資料,一邊說。
“是的,所以讀書這種稍稍帶有互動,又不會太激烈的活動,是我喜聞樂見的。”
“那……解決了硬件之后,你打算怎么操作?”
“這個么……”林葉開始了下一輪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