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功的事尚未有定論,召回的事,也先暫且放放吧。”朱祐樘沒有繼續探討下去。
這件事好像是一提,又戛然而止,如同之前提到給張延齡賜婚一樣。
朝議將散。
皇帝還有意往李東陽身上看一眼,似乎在等李東陽給出表態。
但李東陽仍舊沒做任何的表示。
……
……
朝議結束。
眾大臣各自回衙所。
出宮的路上,三五成群,也都在談及有關張延齡的功勛。
很多人覺得不忿。
現在懷疑的人少了,只是覺得張延齡“走狗屎運”的人更多,至于之前打賭非說張延齡是虛報戰功的劉璋和元守直,現在明顯被文臣孤立。
不管你們二人的動機如何,至少現在我們不能跟你二人走得太近,免得被牽累。
當夜。
李東陽從宮里的閣部出來,回到家門。
就得知禮部尚書徐瓊已經在他府上等候多時。
徐瓊似乎是代表皇帝,來跟李東陽下聘的。
李東陽盡管不愿,還是與徐瓊會面,二人在李家正堂商談了有一個多時辰。
“賓之,雖然你看不上延齡,但他始終是個晚輩,未來仍舊可期,若是無人規勸和指點,將他引入正途,大明或會因此而亂,難道你就沒有要提點他的想法?”徐瓊語重心長。
這意思是。
我代表皇帝,請求你去把張延齡帶上正途。
畢竟張延齡年輕,可塑性高,不想讓他誤入歧途,也不想讓大明朝陷入動亂,現在就出手。
我們很看好你。
李東陽皺眉道:“小女年幼,為何一定要是我李家之女與他結成姻親?之前陛下似也有意將德清長公主下嫁,為何不見此事成行?”
李東陽也是火了。
思來想去,作為大明之臣,似乎的確該為此做犧牲。
但想到犧牲的是自己心疼的小閨女,李東陽還是選擇了“隔岸觀火”,憑什么有犧牲的時候要讓我李東陽來做?你們怎么不上?
憑什么讓我舍小家保大家,難道你們家里沒女兒?女兒沒有,孫女有沒有?嫡出的沒有,庶出的也行啊。
徐瓊一聽,就知李東陽根本看不上張延齡,他嘆道:“我也知賓之你看不上延齡,覺得他出身卑微,也是不學無術,但你可有想過,他除了未曾參加過科舉之外,在旁處有學問上疏漏之處?引經據典,或是出口成章,何嘗不是年輕士子中的翹楚?”
“若只因為他少不更事時所為,定他爛泥扶不上墻,未免偏頗。”
“即便令媛未來能覓得如意人家,只怕年輕士子未來的造詣,也很難在延齡之上。”
徐瓊很負責任。
皇帝讓他來說媒,他就把張延齡各種好處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