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王瓊便想繼續規勸一番,試圖打消皇帝這番想法。
正當王瓊在心中打好腹稿之時,內侍趨步上前稟報:“啟稟陛下,楊閣老、毛閣老、蔣閣老求見!”
這一下,讓王瓊到嘴邊的話,只能就此作罷,與梁儲一同起身,躬身問道:“不知圣人可還有垂問,如若無有,臣等先行告退!”
朱厚熜點點頭,然后示意旁邊內侍:“送閣老、太宰出宮!”
內侍低頭不語,小心翼翼緩步將王瓊、梁儲送出文華殿。
“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廷和覲見(……毛紀……蔣冕……)。”
“……”
先經內侍,再經身穿山紋甲,頭戴鳳翅盔,手持金瓜的大漢將軍,連聲唱名,楊廷和等這在入內見駕。
固然直呼其名,在古代乃屬不禮之舉,但在天子面前,無需避諱,是故眾人唱名之時,無論毛紀、蔣冕皆是如此。
如若此前楊廷和贊拜不名之權落實,則眼下便不會直呼楊廷和之名,而改稱“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公覲見。”云云。
可惜此事并無一人同意,于此也就還是一日往日一般,直呼其名。
同時也因為楊廷和封賞,雖然朱厚熜已然提議,但尚未落實,故而眼下還是一如往常唱名,無須更改。
楊廷和、毛紀、蔣冕三人甫入文華殿,朱厚熜急忙起身講起攙扶楊廷和入內,邊走邊道:“這雨下的,速速給諸位先生拿條布帕擦拭一番,另外端上熱茶,給先生驅寒!”
蓋皇宮之內,惟有天家之人可掌羅傘、華蓋,其余任何人不得打傘,故而雖是小雨,楊廷和臉上頭上,依舊布滿水珠。
楊廷和等人,幾乎年紀皆在六旬左右,若不加以注意,只怕會因此感染風寒。
楊廷和、蔣冕、毛紀心中感動不已,伏拜地上:“陛下順天應人,為天下臣民之主。初至行宮,雨澤隨降,一登寶位,天日開明,可見宗社萬萬年之慶。”
當初朱厚熜一入行宮,則天降綿綿夏雨,被百官、百姓視作祥瑞,更是有了百姓那句“真太平天子”之言。
等到朱厚熜登基之日,則立刻天空放晴,頭頂烏云不在,萬里湛藍蒼穹,陽光普照京都,則更加激勵人心,謂之“開啟盛世”之年耳。
朱厚熜已在眾人之前,聽過王瓊說過此類之言,并未有太多感觸,而是輕飄飄道:“先生每說的是,我知道了。”
楊廷和見朱厚熜不痛不癢的回答一句,旋即叩首再道:“伏望陛下,敬天法祖,修德愛民,任賢納諫,講學勤政,建立萬萬年太平之業,臣等不勝幸甚。”
然而迎來的,還是同樣的話:“先生每說的是,我知道了。”
朱厚熜一番話題終結,讓楊廷和等人變得不知何言,又無法搭話。
這時內侍送來茶水、布怕,朱厚熜便道:“先生每請入座,不知前來謁見,所為何事?”
“謝陛下!”楊廷和、毛紀、梁儲三人行禮起身,然后避讓一下,用布怕擦干身上雨水,再次正襟危坐說道:“今早伏睹皇上御門視事,宣諭禮官。臣等仰瞻天表,喜慰良深。
臣等尤望,陛下緝熙無間,日進高明,宗社無疆之慶,端在是矣,臣等不勝感仰之至。”
朱厚熜這回便沒有在冷漠,而是笑道:“朕躬德薄,惟賴諸卿盡心,君臣相諧,大明必定如日中天!”
楊廷和、毛紀、蔣冕三人立馬伏拜:“臣等敢不用命邪?”
“先生每速速請起!”
“內閣尚有公務,不敢攪擾陛下安寧,臣等先行告退!”三人來的也快,去的也快,一盞茶不到,三人便聯袂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