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鄭和、陳矩、黃錦這類宦官始終太少,翻遍一部《二十四史》,總共三千余年時間,能夠找的出來的,估計不足百人。
更多則是貪婪成性,受賄成風,偶爾還有一兩個臭名遠揚之士,被釘在青史,任人鞭笞。
正因為宦官有種種惡習,所以才為人厭惡,而且又只是一介奴仆,根本無任何人權可言,故而一旦被拉清單,其下場會比普通人更慘。
這也造就了張銳等人,比楊廷和更加著急,想要雙方強強聯合。
當張銳問出之時,一眾宦官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孫和、劉養二人互相看了一眼,終于按捺不住。
此二人可是江彬黨羽,如今江彬被捕,本就岌岌可危,哪里還容得再加思索,當即接話:“此事由我二人前去聯絡!”
事情終歸是要做的,與其在此苦等,不如早些將事情敲定,也好安心處理他事。
“如此甚好,此事勞煩孫家、劉家了!”
眾人一聽孫和、劉養二人毛遂自薦,如何不欣喜若狂?
當然,并非此行有什么不妥,而是楊廷和此人,一旦板著臉時威嚴甚重,很難讓人有想要靠近的感覺。
眾宦官對于楊廷和,雖然還遠遠談不上畏懼,但也是能不靠近就,堅決不選擇靠近。
沒人想要熱臉貼冷屁股,更別談這些昔日作威作福的寺人。
而且《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六十二·例律三·吏律·交結近侍官員》一文,有明確記載:「凡諸衙門官吏若與內官,及近侍人員互相交結漏泄事情,夤緣作弊而符同奏啟者皆斬,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弘治元年四月初二,朱佑樘又下旨:「罷閑官吏在京潛住,有擅出入禁門交結的各門官仔細盤詰,拿送錦衣衛著實打一百,發煙瘴地面永遠充軍。」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家只想推諉,誰也不愿為他人先。
所謂“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便是如此。
人一旦多了,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反而都想著別人先去,自己在后頭搖旗吶喊,最后只會造成一事無成的局面。
畢竟見楊廷和,不是讓他們去拿真金白銀,裹足不前者,并不稀奇。
哪怕魏彬、谷大用、張永等人不以為然,此刻也欣然頷首,表示辛苦孫和、劉養。
別人不想去,這幾人更不想去,他們可是心中已經有了各自打算,這灘渾水是堅決不淌。
眼下朝局風云詭譎,像他們這種正德年間有微末功勞之人,只要安安穩穩不多事,大概率不會出現太慘的下場,這也是為何幾人有心情和眾人閑談原因。
不然早就前去投靠皇帝,祈求能夠安身立命。
他們現在就等這些人,與楊廷和商議好了對策,等著事態繼續發酵,再去向朱厚熜舉報。
如此以來,既表明了忠心,也舉報了反逆之徒,皇帝再怎么薄情寡義,總不會還要將他們處死吧?
至于被舉報之人結果。
這與他們何干?
說破大天,大家都是競爭對手。
至于憐憫之心?
對不起,這些人并沒有!
唇亡齒寒,也不會用在宦官身上。
反而要是一眾太監倒了,再缺乏人才之時,反而會被予以重用,也猶未可知!
ps:八行,昨天想的書名,全部被編輯否決,還說沒有現在書名好。
哎,得了,懶得改了,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