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朝會不用,我們內閣豈不是可有可無?”
謝遷、費宏相互看了一看,然后拉著楊廷和走到午門廊道一旁,竊竊私語問道。
楊廷和看了一眼皇宮內后,長吁一聲:“陛下所議,群臣都沒有拒絕,仆如之奈何?”
謝遷、費宏二人不甘,楊廷和又何嘗甘心?
去年正德駕崩,自己威加海內,執掌外朝大政,沒想到不過半年時間,不但自己沒有蹭著這個時間段,權利更進一步,反之連內閣權利,也在無聲無息消失。
最可氣的,還是自己等人無法拒絕。
一旦拒絕,則上不為皇帝所喜,下不得百官之心。
內閣權利的由來,乃是寄托于皇帝犯懶,然后將權利下放,可一旦皇帝勤政,內閣便只是一個空頭衙門,與司禮監有異曲同工之處。
畢竟內閣不是宰相府。
宰相府有屬官,且可以名正言順命令六部有司執行宰相府所出公文。
但內閣卻不可以。
首先內閣并無執掌六部諸司權利,反而還會受制于六科、六部等衙門。
其次內閣并無名義屬官,哪怕內閣吏員,也并非內閣編制,從嚴格而講,這些吏員也可以不賣內閣大學士面子。
再次內閣特權,如票擬、備咨等事,已經被朱厚熜所剝奪,內閣票擬朱厚熜若是不同意,則無半點用處,備咨顧問則如同今日一般,被群臣架空。
如此種種之下,哪怕楊廷和有在多的話,在此刻也無法說出。
一旦說出,群臣必然如皇帝剛剛登基之時,大行封賞一般,會被群起而攻之。
費宏、謝遷二人自然知曉楊廷和無力阻止,旋即咽下一口吐沫,拱手而言:“不若我每密揭陛下,請陛下勿要廢除朝會?”
“仆又豈非不懂你每的意思?只是鵝湖公、木齋公以為,留下朝會,圣人就會信任我們不成?
陛下對內閣芥蒂由來已久,哪怕是梁順德,皇上也只不過是存著利用之心罷了,又何況我每?”
經過大半年相處,楊廷和哪里還不知道,皇帝存著是什么心思?
無非就是想要集權而已。
然而內閣便是集權攔路石。
當然并非內閣權利有多大,而是有了內閣的在中間擋著,朝廷政令就需要多經一次手,這是在無形之中,分散原有的皇權體系。
如果沒有內閣,那么皇帝指令則會直接下達諸司,由諸司直接承命負責。
可要是有了內閣,那么皇帝指令,則會經過內閣,再行發至諸司。
內閣有權反對意見,這也會導致皇帝有時候不能為所欲為。
部曹非閣臣,部曹可以是濁流,未必在乎名聲,可以為了奉承皇帝,達到無所不作。
但內閣一直都是清流,除了偶爾如劉吉、焦芳等,毫不在乎名聲之人,多數會在乎士林清評。
雖然皇帝可以中旨,達到將意見下達目的,但中旨始終不是朝廷原有制度,百官是否承旨,猶未可知,而且還容易使內閣、內內廷分裂,于國而言,絕非好事。
眼下皇帝為了集權,已經做了無數鋪墊。
事態也正一步一步按照朱厚熜所想,一直往前。
內閣成為一個空頭衙門,已經是板上釘釘,注定之事。
內閣本身便是為皇帝偷懶所設定,故而無論朝會是否需要存留,還是內閣是否存在,只要皇帝勤政一日,內閣就只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衙門。
“可若是持續如此,內閣豈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