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先前是給翰林院找對手,那么此刻霍韜之言,則是給翰林院摻沙子。
自政治治國越發成熟之后,則天下官員,無不恥于筆墨小吏,甚至到了明朝,連親民官一職,也是厭惡至極。
凡選官若是知縣、知州這般親民官,則被選之人如喪考妣,則會想盡辦法換掉,即使換不掉,也會盡量拖延。
若是被選京官,則必然歡欣鼓舞,若能位居清流,則更是引以為豪。
可如今霍韜居然建言,讓皇帝將翰林院清流下放州郡,這誰能忍受?
此時楊慎、謝丕、陸釴、楊維聰等人皆怒目而視,蓋霍韜此言,已然損害個人利益。
按照國朝考核規矩,三年一考,九年考滿之后便升遷,遇到修史等事,也會加快升遷。
可若是去了地方,以地方政務繁雜程度,想要獲取功績,無疑是天大難題。
更兼之,翰林常伴天子左右,只要討好皇帝,升遷之事早晚。
可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雖然成為一方霸主,執掌萬民生死,可對于官途而言,則是怕是遙遙無期。
不過鑒皇帝還沒有說話,眾人雖然胸中怒火萬丈,但并沒有在此刻發作,而是選擇稍后諫言彈劾。
朱厚熜看著百官表情,也沒有多加聲張,而是點點頭同意:“渭先之言甚合我意,去歲庶吉士,無須再入翰林,有司銓選,命庶吉士擔任國子監助教、學正,或是各地教諭、訓導等職位。
以后所選進士,除狀元、榜眼、探花外,不在錄取庶吉士,翰林選材,功績卓著、博古通今者皆可入選,不再拘泥庶吉士之選。”
群臣瞠目結舌,哪怕霍韜也沒想到,朱厚熜會如此果決,居然連庶吉士都不再選,除了三鼎甲之外,其余進士全部外放。
要命的是,在霍韜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功績卓著。
如此意味著,只有在地方有了政績,而且文才優長官員才能入翰林,成為皇帝心腹。
正當眾人還想要說之時,朱厚熜又開口:“至于內閣甄選,便按照舊制,有司退班之后,即刻準備,此朝廷新政,不可輕易。”
朱厚熜這番話說了與沒說一般無二,連翰林院都是外官所選,那內閣即使不是外官,而是在翰林選,最后還是外官。
除非每次選任內閣大學士,都是三鼎甲,不然必有外官入內閣。
當然最令人氣氛的是,大家已經準備好了諫言,朱厚熜卻直接堵住悠悠眾口,不讓在此刻說。
氣的楊維聰等人,胸口上下一陣浮動,若不是因為面君,只怕殺人的心都有。
然而朱厚熜卻不管不顧,自以為自己做法無錯,遂繼續詢問群臣:“諸位還有何策論,還請繼續暢所欲言,凡有益于朝者,朕必納之。”
“臣以為今朝廷武備松弛,請陛下開武舉,錄取天下學子,興國朝武德,中興皇明!”
兵部尚書彭澤想了一下,最后還是說了出來。
彭澤,字濟物,號幸庵,蘭州人,弘治三年進士,正德時與仇鉞一同圍剿劉惠、趙燧等義軍,又入四川討伐四川廖麻子、喻思俸叛軍,不久轉入江西平定內江、榮昌叛亂。
后因與王瓊不合,被王瓊追嘉峪關戰敗之責,貶為庶民,朱厚熜繼位之后才被起復,升遷為兵部尚書,執掌天下兵戎大事。
ps:嘉靖年間武舉,的確是文官提議的,所以不要抬杠。
至于改組翰林院,改生員制度也是嘉靖年間霍韜提議的,所以沒什么好爭論的,只不過我把時間提前了一點,也就是間接性的忽視此時的經濟問題,至于為什么,大家心里清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