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京營已經爛透。
可明知道爛透還不去改,這豈非坐吃等死?
萬一下一次別人再次造反,打到京畿之處,那朝廷又該如何御敵?
這種可能性并不是沒有。
大明軍士向來困苦,逃逸之事由來已久,自吳王元年十月到洪武三年一月,短短三年時間,逃逸達四萬九千七百余人,但不過總軍額數百分之四算不得什么,待至正統三年九月,距離開國僅僅七十年,已增至一百二十萬人,人數已有天下總額一百之多。
成化年間,巡按山東監察御史李純上奏,所查山東百戶所,原額將士一百二十人,今止剩一人。
內地如此,沿海、以及邊鎮則更是如此,正德年間,遼東邊防僅有原額十之一二,墻堡墩臺圮殆盡,將士依城塹自守,城外數百里悉為諸部射獵地。
雖然眼下依然募兵,但依然未見得能夠抵御造反之人。
一旦真的造反,結局未必有正德年間好過,甚至局勢可能更加糜爛。
面對朱厚熜的發問,彭澤思索一番之后,再次回答:“京營積病已久,臣自是不敢妄言就此作罷,京營也必須整理,但不是此刻。
臣以為可調動邊軍進入京郊之地,一旁隨時策應,但有不軌之人、之事,可朝發夕至,立刻鎮壓,另外請邊將入京,一同處理京營之事。”
朱厚熜靜思一番操作性之后,眉頭深鎖道:“外軍入京,恐怕有禍。”
朱厚熜雖然對明朝歷史不熟,對于嘉靖年間歷史更是一無所知,但卻不代表他不知道其他朝代。
漢末董卓可是外軍入京,一時間搞的天怒人怨,明朝邊軍能比并州軍老實?
只怕是想當然了。
“圣明無過于君父,圣上所慮及時,故而此次調兵,不入京城只在地方駐扎,至于將士,也需良將,以免入關之后,肆意妄為。”
朱厚熜之慮又何嘗不是群臣之慮?
朱厚熜怕邊軍亂來,群臣還怕朱厚熜請邊軍掀桌子,以武力鎮壓朝堂呢。
所以邊軍,是萬萬不可以入京。
朱厚熜一聽,頓時來了興趣:“卿有何人舉薦?”
“都督府同知、薊州總兵馬永,雖為江彬舊將,卻不附江彬,正德年間先帝于喜峰口欲出關塞,為其所阻,此人克職忠貞,文武兼備可堪大用。”
“涼州右副總兵劉文,勇武異常,乃當世虎將,足可委任方面。”
“甘肅游擊將軍周尚文,深明大義,多謀略,善騎射,曾參與平定朱寘鐇,數次入關平定叛亂,有古之名將之風,陛下用之可定大事。”
雖然彭澤回答的非常簡略,但朱厚熜不認為對方在拿大家的命開玩笑,當即決定:“好,今日召對就此作罷,京營之事,不可泄露,有司下去之后,各自按照今日所議執行。
于謙有功大明,追封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太師、太保、兵部尚書、奉天翊運推誠守正文臣、趙國公、謚號文忠……京郊設祠……”說完即退出午門御座。
群臣起身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