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看,原來竟是朱熹的手書《論語集注》!
朱熹,字符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世稱“朱子”,一生著述較多,至今還有多卷文稿傳世,其理學思想對后世影響巨大。
長期以來,朱熹總是以一個思想家的形象出現于世人面前,而對于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世人卻很少了解。
其實,在我國封建社會“尚通學、出通人”的教育體制下,朱熹同歐陽修、王安石、蔡襄等人一樣,不僅通曉詩、詞、文、史、哲,而且對于書法、繪畫的創作和鑒賞也有很高的造詣。
朱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繼孔子之后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通人,其學術思想涵蓋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歷史、文化等多方面領域,代表整個封建社會后半期學術文化的最高成就。
他的書法同樣享有盛名,并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自幼臨習曹孟德、顏真卿、王安石等人的書帖。一生臨池不輟,精益求精,因而有“漢魏風骨”、“韻度潤逸”之譽。
肖遙手中拿的這一卷《論語集注》就是朱熹手寫的作品,前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題寫的引首,“照古騰今”四個大字,后鈐有“洪武御書”一印。
落款是“乾道元年夏四月既望,同敬夫諸子游茂林,分韻得福字之什,考亭熹。”并鈐有“熹”字一印。“考亭夫子書宗魏晉,雄秀獨出,自非國朝四家所可企及,此集注正其中年精進之作。”
卷后有宋代以來的大文人、收藏家真德秀、劉克喜、李戡、張伯英、袁柯、乾文傅、宋犖、李鴻章、鮑源深等人的題跋。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流傳有序的藏品。
在朱熹傳世的書法作品當中,此件作品當屬第一!
此卷用筆純取中鋒,結構欹斜變化均有法度,似本于二王,兼取顏真卿《祭侄帖》筆意。落筆圓潤,不露斧鑿痕跡,字里行間清勁爽利,剛柔相濟,處處顯露出他所秉承的中和氣象。
朱熹在此卷中用筆大部分用中鋒,運筆或藏或露,后按或提,俯仰顧盼,隨意瀟灑。
其結體造形往往不求規范,縱筆而書。用墨全篇以潤為主,絕少枯筆。通篇散發出瀟灑逸散、娟秀嫵媚的思致,卻又無絲毫萎靡不振之態。
其信筆而書,法度似有似無,思致矩度,一任自然。字體屈伸變換,疏密欹斜,各隨其宜,盡顯從容自如之態。
此卷書法字數極多,風格具有多樣性,在書體方面,他能為篆、楷、行、草諸體。有時即是同一書體,他也能表現得異彩紛呈。
這卷手稿應該是無意求工的,但卻仍是字距密集而行距疏朗。一行之中,筆勢連綿,行氣充沛,一注到底。在字劃的縈連、顧盼之際,表現出不疾不徐,從容不迫的韻律感。這種大家風范,只有平日富于學識的涵養才能獲得。
朱熹書法作品大都以小的行草書留世,像這種風格多樣性的手稿僅此一件,因而此卷手書的收藏價值、文學價值、歷史價值就特別大。
再加上此卷手稿的內容很長,字數極多,所以尤為珍貴。如果給一個估價的話,肖遙覺得這卷手稿的價值應該在3.4億左右。
忝篁拿出這樣一件堪稱國寶的宋代手書古籍送給他,可見其誠意。
但如果和他的所求比起來,這一點禮物就又不算什么了。
“朱子的手書,我也有幾件收藏,但都不如這一卷內容豐富,這件禮物,我很喜歡,還要謝謝忝篁先生割愛。”
送上門來的好處不要白不要,這本來就是華國的國寶,肖遙既然看到了就有責任完璧歸趙,當然不會拒絕。
看到肖遙很痛快地把這件禮物收了下來,忝篁自以為很快就要心想事成,當然很開心,“肖先生喜歡就好,也不枉我精心挑選了一回。”
“第1件禮物就這么貴重,我對第2件禮物更加期待了。”
肖遙把古籍放回錦盒之后,再次把第2個盒子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