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最近這些年,吐蕃人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糧食取得了大豐收,在養育軍民的同時,還有剩余的糧食用來大量釀酒、并且對外出售;吐蕃人一向驍勇善戰、兵器精良,如今又有了充足的糧食,試問他們還會安分守己嗎?
看著吧,慢則兩三年,快則一年半載,吐蕃人肯定會大舉出兵的,而他們的攻擊目標肯定是這里——河西走廊!”
李昭撿起一根小數叉兒,在地上畫了一副大唐帝國的地形圖,樣子雖小、卻不失其真,并在河西走廊位置重重點了兩下。
“此地位于黃河以西,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之間,東西長約一千余里,南北寬數里到一百余里不等,形如一條走廊,故而稱為‘河西走廊。’
從地形上看,它就像是一根扁擔,東南挑著中原內地、西北挑著西域諸國,軍事價值極為重要,一旦吐蕃人攻占了這里,就等于把這根扁擔給敲斷了,向西北可以蠶食西域諸國、并與突厥人連成一片,向東南可以直搗關中腹地,甚至威脅到長安城的安全……”
李昭借著酒意、侃侃而談,崔宗之則聽的冷汗淋漓,眉頭緊皺了起來。
要知道,自從大唐立國以來,為了爭奪西部的土地、與吐蕃發生過多次戰爭,結果非但沒占到什么便宜,還吃過好幾次大虧。
比如說大唐高宗—咸亨元年,大非川之戰,一代名將薛仁貴統領十萬唐軍出征,結果中了吐蕃人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滅。
高宗—儀鳳三年,青海湖之戰,十八萬唐軍全軍覆滅,主將劉審禮被俘、死在吐蕃。
則天女皇—萬歲通天元年—洮洲之戰,唐軍在素羅漢山前大敗,戰死十萬以上,尸骸高與天齊。
……
屢戰屢敗、死傷慘重,以至于大唐君臣談‘土’色變、寢食難安!
平心而論,唐軍之所以屢戰屢敗,并非是將士們無能、或者貪生怕死,實在是受到了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一則,吐蕃人居高臨下、占據了有利地形,而唐軍自下向上仰攻,無形中吃了大虧,加之道路遙遠、崎嶇難行,后勤運輸成了大問題。
軍械、糧草供應不上,再精銳的軍隊也難免吃敗仗的。
二則,高原上空氣稀薄,天氣又變化無常,一會兒刮風、一會兒下雨、一會兒冰雹……吐蕃人常年居住在高原上,自然不在乎這些。
可是唐軍不成啊,在惡劣的環境下,往往還沒開戰呢,將士們就病倒了一大半,戰斗力嚴重受到影響,刀槍都舉不起來,又如何打仗呢?
當然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吐蕃人中出了一位戰神—論欽陵!
此人是吐蕃一代名相祿東贊的兒子,聰明絕頂、文武雙全,且擁有極強的指揮能力,自從他統兵以來、縱橫沙場三十年未嘗一敗,是大唐帝國最頭疼的敵人了、多次被其攻破城池,就連安西四鎮都差一點落入此人手中。
幸好則天女皇手段高明,用了一條小小的離間計,讓這位吐蕃戰神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否則大唐還有的頭疼呢!
現如今,吐蕃人卷土重來的話,大唐邊軍能否戰而勝之、河西走廊能否堅守住,恐怕還是一個未知數,就算堅守住了,只怕也要尸積如山、血流成河。
大唐與吐蕃血戰之時,突厥、吐谷渾、黨項、南詔、契丹……各部落再落井下石、聯兵進犯,那可就危險了。
想到這里,崔宗之愁眉緊皺、連酒的心思都沒有了!
眼見如此,李昭連忙安慰這位好朋友:“貓奴不必如此憂愁,吐蕃人固然兵強馬壯、雄踞西南之地,可他們也有三大弱點,只要抓住這些弱點,就能讓他們不戰自亂、把戰事化解于無形之中!”
“哦,還請玉郎明言,吐蕃人有什么弱點,又如何抓住這些弱點,若果真能讓吐蕃人不戰自亂、把戰事化解于無形之中,則玉郎功德無量啊,我一定啟奏圣上,重重的賞賜于你,高官厚祿、珠寶美女要什么都可以!”
崔宗之豎起了耳朵,想聽聽李昭有什么辦法,能讓一個強大的國家陷入內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