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上,自己從不干預大臣之間的爭斗,反而樂得坐在高處看熱鬧,只要這種爭斗不威脅到自己的皇權,不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圍就可以了。
可是現在不同了,面對突厥人這個強敵,大唐帝國內部必須團結起來,上下一心、如此才能取勝!
這個時候,誰再不顧全大局,繼續的窩里斗,那自己只有拔出天子劍、大開殺戒了!
“陛下放心,我二人一定帶領文武百官,精誠團結、共御外辱,以報陛下之浩蕩天恩!”
李林甫和李適之都是聰明人,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了,連忙拍著胸脯保證,左相黨和右相黨絕不會再爭斗了,要互相團結、抵御外敵。
為此,兩人還拉起手來,當著文武群臣的面,說了許多不計前嫌、精誠合作的話……那真是要多肉麻、就有多肉麻!
當然了,說歸說,其實兩人心中都清楚,黨爭永遠不會結束的,只是暫時壓制了而已。
早晚有一天,雙方還得斗個你死我活!
……
暫時壓制住了內部矛盾,接下來,就是如何對付外敵了,李隆基深思熟慮之后,連著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旨意:責令江南道、淮南道、江南西道的大小官員們,限期兩個月之內,籌集到四百萬擔糧食。
有人肯定問了,關中平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是一塊重要的產糧區,為何不在關中一帶籌措軍糧,反而要千里迢迢的從南方運糧呢?
沒辦法,關中是個大糧倉不假,可也存在兩大缺陷:
一則,關中平原的面積太過狹小了,又受到了秦嶺、渭北山的阻隔,基本上沒有擴展空間。
二則,周、秦、漢……隋、唐,共計十幾個王朝先后定都關中,上千年毫無節制的開墾,致使關中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的質量不斷下降,糧食產量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如今關中地區出產的糧食,就連養活本地人都很困難,更別說提供應西北幾十萬大軍了。
好在南北朝以來,江南地區得到了大開發,兼之水網密布、灌溉便利,農業生產一日千里,籌集幾百萬擔糧食不成問題。
第二道旨意:明年春耕結束之后,從各道、州、縣征調一百五十萬精壯民夫,專門負責為西北大軍運輸糧草輜重!
從江南到西北,行程長達數千里,如果是陸地運輸的,沿途消耗之大足以讓一個國家破產了。
幸好有大運河,可以把江南的糧食水運輸到洛陽城,再由廣通渠運輸到長安城,最后陸路運送到西北前線,如此損耗就小的多了。
說到這,還得感謝一下隋煬帝!
這位暴君以國運為代價,硬是開鑿出了一條大運河,才使得南方豐富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運輸到北方,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可謂是過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三道旨意:加封王忠嗣為驃騎大將軍,節制朔方、河西,河東,隴右四鎮節度使,執掌黃鉞白牦,擁有生殺大權,負責指揮這次對突厥人的戰事!
王忠嗣,原名:王訓,其父王海賓官至忠勇將軍,善用一口六合大刀,全長一丈二尺、重五十四斤,攜之馬上,舞動如飛,以驍勇善戰而聞名于隴右。
開元二年,吐蕃人進犯隴右地區,王海賓率領本部人馬迎擊,連戰連勝、斬獲極多,不想其他將領心生嫉妒,皆按兵觀望、不予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