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賓得不到支持,身陷重圍當中,以寡敵眾、死戰不退,最終壯烈殉國了。
事后,李隆基憐惜王海賓,追贈他為‘左金吾大將軍’,并把他年僅九歲的兒子—王訓接入宮中撫養,和皇子們一起習文練武,親自賜名:忠嗣!
王忠嗣長大以后,文武雙全,勇猛異常,后來從軍入伍,在西北戰場上屢立戰功,并在開元二十五年,積功升任朔方節度使,專門負責防備突厥人。
王忠嗣在西北任職多年,非常熟悉本地的風土人情,又深知突厥各部的虛實,讓他負責指揮這場戰事再合適不過了。
決策已定,李隆基不禁長出一口氣,又見時近正午,于是準備在興慶宮中設宴,好好犒勞一下文武群臣,再趁機鼓舞一下人心士氣!
那知剛要下旨,一名小宦官躬身跑了進來,手中還托著一份奏折……高力士接過來一看,不禁臉色大變。
“力士,出什么事了?”
“回稟陛下,吐蕃使者—桑扎布已經抵達長安城內,上表請求覲見陛下!”
“哼,吐蕃使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關鍵時刻來,只怕覲見朕是假,趁機刺探虛實、渾水摸魚才是真吧!”
李隆基很郁悶,有一種前門拒狼、后門進虎的感覺。
突厥、吐蕃都是擁有幾十萬兵馬的強大存在,一個位于西北,一個位于西南,恰好對大唐帝國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而三方爭奪的重點就是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多次廝殺,死傷無數。
從戰略位置上說,大唐以一敵二,又是腹背受敵,自然是倍感吃力了。
幸好李昭獻上了三條毒……不對,是三條妙計,束縛住了吐蕃人的手腳,大唐這才能在朔方、河西一線集結重兵,與突厥人來一場傾國之戰!
只要打垮了突厥了,解決了西北的問題,大唐就能集中力量、再解決西南的問題了。
沒想到,調兵遣將的關鍵時刻,吐蕃使者來了,這說明什么?
說明吐蕃人不想置身事外,而是要趁著大唐和突厥人開戰之時,插上一手,撈點好處,他們會要什么呢?
和親?
割地?
還是金銀財物?
如果吐蕃人獅子大開口的話,自己是給還是不給呢……李隆基的眉頭緊皺起來。
另一邊,左相—李適之上前兩步:“啟稟陛下,吐蕃使者只怕是來者不善,陛下可以國事繁忙為由,推遲一下覲見時間,同時派人私下會見吐蕃使者,摸一摸他們的虛實如何?”
“不必了,朕為大唐天子,若是避而不見的話,豈不惹人笑話嘛……傳旨:明日上午,在興慶殿中設宴,朕要召見吐蕃使者!”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