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路引是濟南王給出,印鑒方面沒有問題。不是黃巾少帥給出的印信,這點讓值守的士卒稍微有些好感。畢竟黃巾少帥麾下士卒吃好穿暖,他們卻連吃飽都成問題。偏偏戰力又比不上,負隅頑抗的蹇碩,其麾下士卒一照面就被賊軍擊潰。
比又比不過,打又打不過,敢怒而不敢言,這就是洛陽官兵的現狀。
其實這部分人,張鈺并不太放在心上,只要秋收一到,物資運輸過來,在吃飽穿暖,升官發財的誘惑下,這些人隨時會倒向自己。
畢竟軍隊這個地方,至少在這個時代的軍旅,什么氣節什么忠義都比不過一頓飽飯。
司州物資匱乏,不過荊州物資充裕。甚至還有不少文人墨客,世家豪族搬遷過去,自然也帶了不少的金錢。不出所料,從三年前開始,荊州就正式進入發展期,按照歷史,劉表上任之后,荊州進入發展的高速車道。
其實益州的儲備更多,不過運送不便,路上的損害也不少。輸送到兩周或者長安還好,到洛陽顯然不行。冀州和豫州,不是被他洗劫過,就是現在還是被葛陂黃巾洗劫,支援不了,更遠的青州和徐州運輸過來也不劃算……
張鈺的建議,劉辯拿去和三公九卿商量,最后似乎認可這個方案。或者說在完善的數據面前,他們連反駁的余地都沒有。畢竟,他們連拿得出手的數據都沒有,完全沒底氣。
張鈺就是用這種,他們從來沒見過的路數,打了他們的一個措手不及。
現在全部的官員都清楚,如果你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那么估計都不敢隨便進言。
若是要拿出具體的數據,可操作的地方就大幅度減少,最終治政的難度會增加。
以后想要優哉游哉,來個上衙摸魚,下衙時不時去妓寮逛逛,去搏戲坊玩玩的日子不復存在。
這些和張鈺都沒關系,他在泰山的時候,就要求下面那么做的。
他麾下大多都是一群沒有當過官的官場萌新,剛接觸官場就按照這個來,習慣下來也沒什么。尤其當一個鏈條都形成這個習慣后,那么一切反而會輕松許多。
“你就是張鈺,你,不是黃巾少帥的部下?”張鈺順利進入北宮,雖然只是到偏殿。
“貧道是個修道之人,只是機緣巧合之下,自家教派取名為太平教罷了。黃巾少帥是看在貧道的教派,也叫太平教的份上,才有所往來。”張鈺緩緩說道。
他,張鈺,正經人,守法公民,漢朝大忠臣!
“你既然拿著皇叔的印信過來,可知道陳留王,在濟南國怎么樣了?”劉辯關切問道。
“陳留王在濟南王的安排下,暫時在王府居住下來,說是打算近段時間,為他安排一個老師。本來濟南王推薦貧道,奈何黃巾少帥的信函這個時候送來。殿下認為,陛下這邊更重要,于是貧道就來了。”張鈺表態。
濟南王那么相信此人?劉辯聞言一些詫異,能被濟南王和黃巾少帥看重,這張鈺莫非真有些本事?
“那朕要考考你……”劉辯決定考驗一下對方。
“大漢將亡,中興幾乎不可能。陛下要詢問中興之道,那貧道無可奉告。”張鈺卻率先一步懟了回去。向來只有他給學生出對策,最不喜歡的就是別人讓他對策。
電視劇或者小說時常出現的,主公詢問下屬,你對大漢的局勢怎么看?這其實就是對策!出個題目,你來回答,滿意就用,不滿意可能也留,但不會重用。
“那要你何用?”劉辯頓時沒好氣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