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已經好久沒去慶豐村了,這個周末,帶著陳秋和陳冬一起回了趟老家。
兩個小家伙經過這一年的營養補充,臉蛋已經變得很圓潤了,個子也長高了幾厘米。
看得出老陳家的基因不錯,尤其陳春和陳秋都是鵝蛋圓臉,肉嘟嘟挺好看。
一路上,陳冬坐在自行車的前面橫桿上,不停跟陳夏說著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像一只永遠不停歇的小鴨子。
陳秋則相對安靜,之前家里的一系列變故讓她迅速成熟起來,小小年紀已經沒有多少青春活潑,甚至比顧琳成熟很多。
當陳夏出門在外不回家的時候,她承擔了臨時家長的職責。
哪怕陳夏在家里,他也只是提供錢票和食物,平時洗衣做飯,家里要買點什么日用品都是陳秋在操持,要是沒有她,這梅園不知道會亂成什么狗窩樣子。
陳秋并不覺得苦,相反她內心還是挺高興的,陳夏在這一年里給她的零花錢已經超過200元,這還不包括家里的日常花銷后的節余。
一個15歲的小姑娘手上有這么多錢,妥妥的柯鎮中學首富了,要知道別的同學零花錢都是2分5分的。
她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足,不愁吃不愁喝,所有的衣服和學習用品都是全校最好的,小孩子總有一點虛榮心,她也不例外。
所以她心中對自家大哥還是挺感激的,要是沒有他冒著風險外出賺錢,如果還是在農村里,她今年肯定是要輟學了的。
慶豐村在這一年當中,外表上看起來變化并不大,還是那些破舊的老房子,還是那種泥濘的村中道路,村民們的穿著也跟以前一樣破舊,就沒見幾個沒補丁的。
只是村民們的臉色都不像過去那樣菜了,笑容也慢慢多起來。
三奶奶剛抱著兩只母雞從家里走出來,看到陳夏后趕緊笑著打招呼:
“小夏呀,剛回來?喲,人都曬這么黑了。”
“是啊,回來看看大伙兒,你最近身體好吧?”
“好好好,呵呵”,三奶奶看看左右沒人,又低聲問道:“我家雞蛋有不少了,你要不要?”
“要啊,有多少我收多少,還是老規矩,1角錢一個。”
“等著,我去拿。”
陳夏現在已經看不上這小錢了,但這雞蛋都是老太太們的心血,拿到市場上去賣要走十多里路,而且價格頂多也就7分、8分的。
所以以陳夏還是按以前的約定把村子里的雞蛋都收走,當然他也不虧,這可是正宗的“家養蛋”,有營養不說,積少成多,一次性去城里賣掉也以能小賺一筆。
不賣自己吃都是很有營養的東西,用這種雞蛋做出來的蛋炒飯,呈現的都是金黃色,這可是幾十年后超市買的雞蛋做不到的,柴雞蛋也不行。
一路上不斷有村民跟陳夏打招呼,他現在可是堂堂正科級干部,這地位比當年的陳炳坤還高。
陳炳坤是臨床科主任,只是享受這個待遇,但不能算正式行政干部編制。
當初顧院長的處心積慮的厲害之處就在這里,說說總務科是打雜科,但級別可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按目前的干部潛規則,只許上不許下,這就算是給陳夏買了份保險。
起步最低是“正科”,這得領先同齡人多少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