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從首都回來后,就被老丈人丟到了急診科,美其名曰做為一名醫生,臨床這塊不能丟。
其實這是老顧同志給他戴上的一個緊箍咒,省得這匹野馬老是想往外跑,沒個安份。
因為急診科實在太忙了,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出去浪。
急診,無論是80年代,還是之后幾十年,都是人人避之不及的科室。
后世的那些醫學生定科的時候,最不想去的兩個科室,一個是兒科,另一個就是急診科。
去急診科不僅意味著收入少,將來的成就也少,無論是學術還是仕途。
另外急診還有個最頭痛的地方,就是醫患關系相當緊張,每天吵架不斷,打架不少,殺醫案件頻發。
“巨嬰國”的國民都有一個嚴重的誤區,一個病人送到醫院,只能救活,不能死掉。
死了就是醫生的責任,然后麻煩開始,有關系的托關系,有知識的找律師,沒素質的就開始大吵大鬧。
總之一句話:人死在你們醫院,你們就得賠錢。
急診更是如此,都要送急診了,往往都是危急重病人,死亡率很高。
但病人家屬不這么想,反正你就給我搶救,救不活我就打死你個庸醫,一命償一命。
也不知道這個“一命償一命”的奇葩邏輯是怎么來的?
醫患關系緊張,其實跟不良媒體的挑唆有很大的關系。
個別記者自認為是“正義的審判官”,可是隨意指責醫院,問出一堆奇葩問題,在節目播出的時候再來個“春秋剪法”斷章取意。
這樣收視率上去了,關注度提高了,個別記者還獲得了不明真相觀眾讀者的擁護,卻嚴重損害了醫患關系。
當年在深真市兒童醫院就出一樁著名的“八毛門”。
事情是這樣的,一個出生僅6天的嬰兒,無法正常排便,深真市兒童醫院懷疑是“先天性巨結腸病”。
于是提出需要馬上進行手術,費用預計在10萬左右。
但家長一時難以接受,拒絕手術。換了一家醫院,花了8毛錢買了支開塞露,寶寶排便有所緩解。
然后好戲上場了,家長不聽醫院的解釋,找到了當地媒體,指責醫院為了賺錢夸大病情,草芥人命。
當地媒體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一擁而上,沒有調查,沒有研究,就開始全方位對醫院進行批判。
制造了一出典型的假新聞。
結果呢,這個小嬰兒就是明確的巨結腸病,花了“八毛錢”用了開塞露只是暫時緩解了一下癥狀而己。
后來家長不得不向醫院道歉,但因為沒臉在當地治療了,千里迢迢從深真市跑到外地去動手術。
醫院和家長兩敗巨傷。
而那些不良媒體和記者呢?拍拍屁股走人了,仿佛整個事件跟他們無關一樣。
市民造謠要被拘留處理,這些記者媒體造謠卻不用承擔任何后果,所以導致他們更加肆無忌憚攻擊醫院和醫生。
同一時期的助產士“逢肛門事件”同樣就是不良媒體炮制出來的一則假新聞。
醫患關系的緊張,直接導致每一名急診科醫生都有被家屬毆打辱罵的經歷,苦不堪言。
所以去急診科,要么是家里沒背景,要么實在是成績太差的醫學生,有門路的都去其他科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