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記聽完匯報也嚇了一大跳,這短短半個月內就來了第二批訂單,而且一下子就要了50萬粒,按現在匯率就是700多萬港幣呀。
越州現在最大的出口大戶,越州黃酒廠一年的出口額度也不超過200萬美元,現在慶豐藥廠半個月的出口額就達到了100萬美元了,這是要發的節奏啊。
看來對慶豐分廠的重視還要再上一個檔次才行。
這是一種雙贏,他幫慶豐分廠保駕護航,而慶豐分廠則給他提供政績,難道他就不想再往上升一級?
于是在陳夏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慶豐分廠已經成為了“市屬重點企業”。
可惜陳夏這個幕后老板不能受到任何官面上的好處,否則別說一個小小總務科長了,來個副處級待遇都說不定。
第二天,地區書記李兵權,專員韓丁澤,主管經濟的副專員魏興海、主管衛生醫藥系統的副專員張洪波,另外一些局辦的頭頭腦腦們一同前往慶豐分廠視察。
這讓柯鎮區的區長秦衛民、西浦公社主任斯新良都是大喜啊,盡管慶豐分廠是“市直屬企業”,但畢竟是在柯鎮區范圍內,這里面多少可以蹭點功勞嘛。
于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干部浩浩蕩蕩殺到了,這陳巧姑嚇得手足無措,畢竟只是一個20歲的小姑娘,成長還是需要過程啊。
關鍵時刻就要看陳亦根同志了,人家雖然沒接待過這么大的干部,但做為一個農村土皇帝,多少總有點見識的。
李書記和韓專員到每一個車間都去轉了一圈,看到這么簡陋的一家工廠,員工還全部都是沒有文化的農民,卻創造出了整個地區首屈一指的出口藥品。
讓這兩位地區主要領導都是感概不己,再想想地區下屬的那么多工廠企業,幾千人的廠也有,幾十人的廠也不少,卻沒有一家能像慶豐廠這樣牛逼的。
于是這位李書記就在現場辦起了公來。
“同志們,通過這次慶豐藥廠的參觀和調研,給了我們一個深深的啟發呀,你們看看,這些農民兄弟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我們國家,為我們越州地區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人家開動腦子,主動出擊,利用自己的拳頭產品去賺的是外國人的錢,沒有在窩里橫,這是不是給了我們一些啟發呢?
很多工廠不在等上級分配的任務,沒任務時就養著一群閑人,這樣遲早是要出大問題的。如果哪一天廠子維護不下去,國家又不能一管到底,那怎么辦?”
做為改革派的李兵權,當然不會錯過這么一個現場教育的機會,就連韓丁澤也是點點頭,表示贊同這些話。
因為越州地區的國營廠已經慢慢顯露出弊端了,大面積虧損已經成了定局,這也給地區財政帶來了沉重的包袱。
就像陳夏經常去買布的“湖口紡織廠”,只管生產,不管銷售,最后大量資金、布匹全部都積壓在倉庫里。
工人的工資還要照發,發不出就到上級部門那里去討要,甚至采取一些過激手段。
換了誰都受不了,李兵權還好,畢竟是主管人事的行政長官,而韓丁澤這位主管經濟的長官卻有切膚之痛,現在大半年過去了,他手上可以用的錢幾乎沒有。
而年底到了,哪怕福利沒有了,工人工資要發吧?整個地區幾十萬工人,哪怕一人100元,這也是幾千萬呀。
幾千萬呀,韓丁澤一想到這個數目,真想跳到環城河里去算了,這日子簡直沒法過了。
其實李書記之所以這么捧慶豐分廠,無疑透露出一點,民營經濟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