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人民醫院因為腦囊蟲病一戰成名,一下子在省內風頭無量。
這就跟許龍豐為什么非要高價引進666胃泰的道理一樣,他的藥房有了別人沒有的拳頭產品,那么藥房的無形資產就增長了。
不但拳頭產品賣得好,連帶著其他藥品銷量也是直線上升。
因為好多人既然來都來了,買了666胃泰,總還是要買些其他藥物,總歸是跑了一趟。
現在越州人民醫院的情況也是如此。
當初醫院申請幾十萬美元去購買一臺CT機時,其實反對阻力是很大的,很多人地區干部是不理解,這么多錢你買工廠機器多好?
主要還是因為政府手上也沒錢呀,尤其是外匯,這時候國家的外匯儲備雖然不是負數了,但仍然少得可憐,大家是希望把錢花得更有需要的地方上去。
也是李兵權力排眾議,堅定支持了越州人民醫院的申請,甚至自己親自跑到省里去說明情況。
可能幾十年后的干部無法想像,幾十萬美元還要廳級干部親自去省里請求支援,但這就是80年代初的常態,方方面面都缺錢啊。
顧院長的壓力同樣很大。
首先就是地區李書記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越州新人民醫院能建設成為省內一流醫院,為越州老百姓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其次就是職工們的期望。
四院時那兩室一廳,一室一廳,獨立衛生間,這么好條件的職工宿舍不住,搬到城區以后反而住起了筒子樓,上個廁所還要集體排隊。
這樣的環境,職工怎么可能不抱怨呢?
哪怕職工自己思想好,但家屬說話可就難聽了,當著你的面院長院長叫得很親熱,一轉頭不知道怎么罵你呢。
所以顧院長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盡快讓新醫院營利,賺錢,賺很多很多錢,那樣才可以新建職工小區,可以讓福利分房。
這點對院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次越州人民醫院一炮而紅后,效果非常明顯,對越州城區的老百姓來說,家門口的這家醫院不是當年的一院、二院,半桶水本領,人民醫院是信得過的。
于是這個門診人次就上去了,住院病人也多起來了,有“客戶資源”,利潤就產生了。
同樣,越州人民醫院的CT機檢查,包括CT讀片能力比省一院還歷害的傳聞在衛生系統內也流傳開了。
盡管其他兄弟醫院給你轉診是不可能的,但私底下醫生可以介紹呀。
所以省內的病人開始陸續趕到了越州人民醫院來就診,盡管這部分人并不多,在醫院的營收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口碑打出去了,還愁以后沒病人?
1983年的時候,社會已經開始松動了,做為改革開放的第二梯隊,無數之江人已經或明或暗開始了自己的經商之路。
就像電視劇《雞毛換糖》里陳江河、駱玉珠這樣的小商販,小老板,挑著之江本地產的小玩意,小生活用品,開始全國各地跑銷售。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之江小老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