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個贊助怎么花的問題,前面兩項,新建醫院,添加設備大家都沒異意的話,陳夏第三個建議,卻被難住了。
“這次去歐洲出差這一個多月,大家都非常辛苦,這5000萬美元說白了也咱們醫務人員創造來的,所以我建議給每位醫生發1萬元獎金。”
陳夏這話一出,在坐的幾位院長,包括坐在旁邊記錄的辦公室主任都嚇一大跳。
每個人發一萬元獎金?這是瘋了?
現場的氣氛馬上就怪怪的了。
陳夏沒有看到大家預料之中的贊同,心里還非常奇怪,“咦,這是怎么了?”
趙小英尷尬地喝了口水:
“小陳,我覺得這個獎金發的是不是太多了,我們醫務人員出去代表的是國家,是無私奉獻的,每人發個500元就差不多了,1萬元實在太多了吧?”
劉長生也點點頭贊同道:
“是啊,我們是杜會主義國家,又不能像資本家學習,總歸是要以奉獻為主,集體榮譽感要擺在第一位,發這么多錢,整得我們是為了錢才去歐洲似的,要被其他兄弟單位在背后議論的。”
只有徐雙立保持了沉默,不明白他態度。
陳夏一聽,兩個院長反對,心里就明白了,這是有人“眼紅病”發作了。
八十年代之前,醫院里的分配方式跟后世完全不一樣。
比如獎金是沒有的,大家都是集體拿工資的,工資是根據職務和工齡來評定的,但每一級工資之間,差距都不會特別大。
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看起來大家收入都差不多,共同富裕嘛。
但其實這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大鍋飯”,做多做少一個樣,那誰還愿意多做?
就比如一個科室的兩位醫生,
這個月醫生甲門診量2000人次,醫生乙門診量只有500人次,相差很多。
但因為醫生乙的工齡是30年,所以他的工資達到了120元,而醫生甲的工齡只有10年,所以工資反而只有108元。
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干得多,反而拿得少了?那以后誰還愿意干活?
還有一個,“大鍋飯”的分配體制的另一個弊端是,知識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
比如人民醫院管大門的王大爺,正式工,半文盲,因為工齡有30年了,所以月工資達到了120元。
而大學畢業的劉醫生,因為工齡只有5年,所以一個月的工資只有100元。
看大門的大爺收入要高于大學畢業生,這就是典型的不尊重知識,沒有將知識分子的付出體現出來。
當然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人人平等嘛,符合當時提倡的“分工不同”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