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八九十年代,不良后果就體現出來了,
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收入不如拿剃頭刀,這就是典型的收入分配體制出了問題。
知識分子得不到尊重,也得不到應有的報酬,這也是導致八九十年代,國內的精英們紛紛出國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還有一個,職工干得好,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了單位先進,或者什么比賽拿了什么獎項,,一般都是以榮譽為主,幾乎不發錢。
如果是后世,一般首先就要獎勵現金嘛。
比如奧運會冠軍,金牌一塊,國家獎勵多少。再比如職工獲得了優秀員工,單位一般也會獎勵幾千元不等。
而八十年代哪怕要獎勵,也是給你一張獎狀紙,讓你貼在家里的墻壁上,光宗耀祖。
要說東西也有,什么陶瓷茶杯、搪瓷臉盆等等,
上面還非常細心給你印上幾個字:“XXX年優秀職工留念”,或者“XX屆運動會紀念”等等。
哪怕像陳夏當初論文在《柳葉刀》上發表了論文,獲得了全國勞模,也只是獎勵了500元,就這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般的獎金了。
而再過幾十年,如果哪個醫院有醫生在《柳葉刀》上發表論文,單位最少要獎勵幾十萬,好一點的上百萬都有可能。
時代在變化,講奉獻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如果還是死抱著所謂的榮譽不放,這就會極大的挫傷職工的積極性。
陳夏已經有了改革的決心的,所以也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交個底。
“趙院長,幾位,我是這么想的,為什么要一次性給1萬元的獎金,一個是因為這錢本來就是他們賺的,應得的。另外一個,也有千金買馬的意思在里面。
我們越州醫院的等級只有副廳級,而且還地處一個小城市,這就是我們的劣勢。如果我們醫院要發展,要建成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醫院,不是造幾個大樓就行的。
關鍵是人,我們需要大量的頂尖人才,這次我們去大學招聘,很多大學生都愿意來我們醫院工作,這是一個好現象,想當年我剛參加工作,我們單位一年才來幾個大學生?
當時的院長顧偉同志,為了吸引大學生來我們醫院工作,又是提高福利,又是新建職工小區,那可是想盡一切辦法,就這樣,大學里最優秀的人才還是選擇留在省城。
至于那些大有前途的青年醫生、那些已經成名的知名專家,他們更不可能會選擇來越州工作。現在我們自己在培養醫生,送出去進修,但這遠遠不夠。”
大家難得聽到陳夏發表施政綱領,所以也聽得很仔細。
陳夏繼續說道:
“怎么樣才能吸引人才來我們醫院,一個是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比如跟香江南瓜藤醫藥公司合作,跟國外那么多醫院合作,成立一個個實驗室,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
但另外一個,我們醫院也必須在收入上體現我們的優勢,這就是要多發錢,多給物質獎勵。不要一味講奉獻,講理想,現在人都聰明,你畫大餅,人家不上當的。
所以我們要提高職工們的收入水平,不要局限于條條框框,更不要怕別人說三道四。我想提高全院職工收入,這一點職工都不會反對吧?
還有一個,我們要明確獎勵機制,比如開始實行績效獎金,不能再做多做少一個樣,做得多就應該拿得多,做得少就只能拿基本工資,最大程度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家族聯產承包都實施這么多年了,衛生系統也要動一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