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單位里,太出挑絕對不是啥好事,
用老祖宗的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陳夏這個農村來的小丫頭,因為靠上了香江那位爺爺的后臺,現在年紀輕輕又是科室副主任,又是醫院T高官,還是國家教材編審委員,世界消化病學會理事等等。
這是要逆天的節奏?
別說年輕醫生們各種羨慕嫉妒恨,連醫院里的一些老醫生也看不下去了。
人家奮斗了幾十年,結果還沒有一個工作幾年的小姑娘有水平?有能力?這讓老家伙們情何以堪?
所以單位里暗暗就形成了一股“倒陳暗流”
陳春知道嗎?她知道,人家智商是陳夏的兩倍,這點小把戲會看不出來?
但年輕人有一個特點,就是遇到事情特別不能忍,不會像笑臉虎那樣,表面客氣虛與委蛇,結果背后找機會再捅你兩刀。
哪怕陳春這位未來的院士,現在這20多歲的年齡,同樣是要發飆的。
省一院消化內科辦公室里,科會。
科主任蔣天水拿著水杯,閉著眼睛,不知道他是睡著了還是醒著。
其他醫生都坐在一堆兒,大多數人都低著個頭,顯得心不在焉的樣子,又顯得對發言者不怎么禮貌。
只有陳春坐在椅子上,在宣讀下半年課題申報內容。
“這次科室的課題申報,其實中蔣主任的《門脈高壓癥的治療思路》、唐君清醫生的《消化內科相關疾病感染病菌分析》、劉家園醫生的《消化內科患者睡眠質量與疾病的相互關系》……”
陳春在那邊匯報,旁邊扎堆的醫生中,有人就在表示不屑:
“哼,你們看好了,到時又是她的課題獲得通過,有她在,我們都沒有出頭日了。”
“就是,我的課題已經連續申報三次了,都沒有在醫院通過,肯定是她在從中作梗!”
“噓,你們小聲點。”
“怕什么,她能做,別人就不能說了?”
坐在這堆人旁邊的詹愛菊側過頭看了一眼在議論的幾個醫生,眼神中充滿了無奈。
詹愛菊是陳春的大學同學兼閨蜜,原來是在腎內科的,后來被陳春調到了消化內科,總想著有個助手工作方便些。
陳春其實早就聽到議論聲了,但她沒有停止宣讀,反正她一切事情都正大光明,又沒有搞背后小動作,怕什么?
“這次醫院科教科給我們的目錄中,我們科室只通過了一個課題申請,就是我的《抗乙肝病毒在臨床中的重要性》。”
嘩,整個科室都炸了,整個科室申報了6個課題,只通過了一個,連蔣主任的課題都被斃了,這可是多年沒有過的事情。
其實這真不是陳春的窩,實在是醫院財政困難,不得不削減了全院的科題申報。
但陳春的課題是有南瓜藤公司大力贊助的,不用醫院出大頭,并且課題又具有臨床革命性和創造,所以才順利通過
不像別的醫生的課題,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混點經費,混點資歷將來好評職稱。
但大家才不管申請背后有什么贊助不贊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