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嘴上說著辯證,其實開出來的方子,就是一些四平八穩,毫無特色的藥方。
書上怎么教的,他們就怎么開,至于什么辨別,什么劑量改變,他們連一張方子多一味藥少一味藥都不敢。
寧可治了沒效果,也不要改變了以后吃出毛病來,那就有得官司打了。
這也是陳夏讓這些名中醫們,用傳統的幫教方式,自己帶徒弟的原因所在。
古代學中醫,你進去,先是3年打雜,比如到藥房去搬藥切藥,或者跟著一起去野外采藥。
這3年內,師傅沒給他書看。
但會觀察他們,有時會說一下藥加工炮制的方法與辯藥好壞的經驗。在干粗活的過程中,讓學徒自己認識了一些中藥與基本的炮制方法。
學習中醫,肯定要先認識與學習眾多藥材吧
3年后師傅會拿來一些如傷寒論金匱黃帝內經書給他們看。
開始沒講解,只是每天按要求背誦書中的一些內容。
一般情況師傅給病人看病,他們只能在一邊聽,幫拿藥,晚上看白天抄下來師傅給病人看病的醫案等等。
這個過程,短則3年,長則5年。
你經過這6到8年的學徒生涯,師傅看你天資不錯,心性上佳,接下來才是教你真本事的時候。
會講解一下書中內容,及辯病看病的一些方法,講些藥理湯頭與脈理。個別內門弟子,師傅還會教你一些獨門秘方。
而這個正式拜師學醫的過程,又要個7年左右,經師傅考核合格,方才允許你獨立行醫。
這整個“學醫”到出師,起碼要14年左右,可以說,培養一位中醫師是非常不容易的。
再反過頭來看看現在中醫藥大學,5年時間,就將一批毫無中醫中藥基礎的高考生,批量化生產出來成為中醫生,有真本領的又有幾人呢
絕大多數恐怕連中藥材有多少品種,長什么樣,什么性能什么作用都說不清楚。
更有一些“中西醫專業”,這純粹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說是學的中醫,最后工作時在臨床上用的都是西醫的一套。
就這,還是好的,
還有一些“蒙古大夫”,不知道哪里還了點皮毛,用多少劑量心里根本就沒底,膽子又特別大,敢下虎狼之藥,這就導致了副作用一大堆。
這就是后世的中醫亂象。
名中醫有醫術、有醫德、有底線、有水平,所以他們開出來的方子,那真是千人千方,療效非常好。
但這樣的名中醫在未來越來越少了,“大國手”幾乎就存在少數幾個頂級醫療機構和學校。
而且這批人只為少數人服務,一般的病人是遇不到的。
要結束這種亂象,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采用西藥的一套理論和檢驗提煉方法,把劑量固定下來。
在一個合理的用藥范圍內,不要多也不要少,更不要亂用。
這跟中醫原則有沖突,但陳夏看來,這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