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飯圈男孩女孩為偶像打榜氪金,后有基金經理后援會火熱開張,飯圈這一原本小眾的圈子,過去這幾年里全面破圈,在主流輿論場的目光下橫沖直撞,也打破偶像粉絲之間的二元關系。
一方面在社媒時代,流量變成互聯網注意力經濟的通用貨幣,粉絲不遺余力地制造出一個又一個頂級流量。
另一方面群體與個體的心理也正發生變化:在情感=金錢=勞動=數據=流量的情感消費新等式背后,人們到底是萌生更多的共識,還是碰撞出更嚴重的分歧?
被重構的數據勞動:當飯圈邏輯擴散到不同行業,這種新型粉絲勞動呈現哪些新特征?
被量化的粉絲情感:粉絲的情感訴求體現出哪些新型的情感傳播邏輯?
被引爆的飯圈之戰:在社交網絡、技術權力與商業資本的的耦合之下,為什么個體會一邊報團組圈,一邊開啟流量戰爭?
飯圈重構的數據勞動,即新型粉絲勞動,這里的免費有兩重含義:第一粉絲作品的傳播是免費的;第二粉絲可以任意修改、返工、翻拍以及以其他方式重新混合文本,而無需擔心法律訴訟,或受到來自其他版權持有者的干擾。
飯圈即是在這樣的勞動關系之上建立起來的,也催生出娛樂化與集體主義,使這種群體實踐成為群體間共同的價值追求。
在社交媒體的助力之下,新的粉絲勞動有更明確的指標:打投、集資、控評,在洶涌的流量熱潮中,數據成為衡量粉絲忠誠度的可視化參考,情感消費也被量化成偶像的超話排名、口碑榜單排名與商業價值排名。
首先粉絲追星受數據主導。飯圈的根本訴求很簡單,想讓偶像被更多人看見。而在社交媒體的場域里,“被看見”最顯著的定義則是上熱搜、上頭條等。
而上熱搜的標準又取決于話題詞得到多少點擊、多少瀏覽、多少營銷號轉發,以及產生多少轉評贊。
相比之前需要費力應援偶像的見面會、演唱會,創造出一票難求的線下繁榮景象,這種被看見的路徑太直接。
其次受目標驅動,產生數據行為。有人說粉絲勞動是完成KPI,其實用OKR形容會更加準確,因為如同OKR的構成,粉絲的日常操作中不僅是目標導向,關鍵結果也非常明確。
按照功能性分類,可以清晰的將飯圈劃分成為打投組、數據組、字幕組、反黑組等,大家各司其職,行動迅速。
在不同的社媒車間內,粉絲們的操作路徑不盡相同,如在明星勢力榜中,粉絲負責每天瀏覽偶像的微博主頁以及博文內容,確保每次時間在15秒鐘以上,并多次轉發明星微博,以沖擊榜單。
再如在超話里,粉絲的貢獻度被切成一個又一個細碎的數據行為:連續訪問、超話簽到、超話發帖、評論他人發帖.....
.最后會將每項的分數加總,貢獻給偶像的超話。
飯圈女孩常常為此自嘲自己是數據女工,但飯圈不僅僅存在于娛樂圈。在當今社會的其他行業,數據至上的趨勢愈發顯著,當做數據成為房間里看不見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