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飯后,姜余也沒啥事,就在家研究WINDOWS95。
這是微軟公司最近的新產品,雖然還沒有正式發布,測試版已經流入市場了。
這款操作系統打破了以前那種原始黑屏界面操作。
它帶來了更強大的、更穩定、更實用的桌面圖形用戶界面。
這意味著什么,姜余比任何人更清楚。
他去過洛杉磯,知道那邊電腦的普及程度是何等的夸張。
凡是條件稍微過得去的家庭,基本上都會購置一臺電腦。
現在新出的這個操作系統,就是傻瓜式操作,連小孩子都會……
而樺國現在只有極微小部分的高級知識分子才略懂點……
長期以往下去……
姜余感受到了濃濃的危機。
樺國目前在機械工業領域已經開始迎頭趕上,甚至準備彎道超車。
在工業軟件開發和技術人員培訓方面卻是相對落后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電腦普及程度不夠高。
也因為沒有普及,類似的計算機研究、培訓和教學都很落后。
甚至連隔壁的阿三們,都遠遠把我們甩在了后面。
以后的工業肯定會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
電腦作為最基礎的工具,必須要大規模普及。
現在如果落后太多,將來想要迎難而上就太吃虧了。
若要在國內普及電腦,首先得把價錢降下來。
而這些產業中大部分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美日巨頭手中。
國內雖然也有部分技術,但都不是關鍵的,替代性很強。
90年代之前,在計算機領域方面,樺國還算是過得去。
雖然沒有普及民用版本,但整體技術距離西方并沒有拉開太遠。
比如光刻機,除了美日荷三國,就只有樺國造出來了。
1973年,北大與京都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制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
1974年清大等單位聯合設計,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
1977年,我國最早的光刻機-GK-3型半自動光刻機誕生。
1980年,清大研制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機獲得成功,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
1983年,第一臺浪潮微機在濟南誕生。
1993年,浪潮的技術人員研制出樺國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
90年代初是一個分水嶺。
在80年代末,跟西方的差距并不大,有迎頭趕上的可能。
到了90年代初,由于不懂得保密,把這些機密資料全盤透露給“外賓”。
西方果斷的放開了光刻機出口限制,并且承諾給予大量出國“考察”的名額。
稍微落后一點的國產光刻機就質量被束之高閣了。
然后,……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再一次重蹈覆轍,再一次步上了“飛十”的后塵。
受到出國和下海思潮的影響,樺國高新技術產業普遍出現了斷層。
尤其是計算機行業影響更是嚴重。
樺國人在計算機領域上面的表現并不差,甚至還很優秀。
發明世界第一臺計算機的最大功勛者,就是一位樺國人。
他發明了最重要的邏輯運算能力——二進制邏輯。
年老回國后,大力提倡國人學習英語,卻未抓到產業本質。
隔壁的阿三全國英語教學,計算機技術有突破嗎?
清北在90年代之前,是掌握著樺國計算機最高端人才和最深厚底蘊的兩所高校。
大規模的人才出走,樺國計算機行業缺乏新鮮血液補充,間接的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停滯。
同時,這些人才也造就了北美半導體芯片產業,以及計算機行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