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一番解釋后,陳遠終究還是接受了現實。
現實就是,芯片代工沒那么簡單,一枚芯片,數百道工藝,多的上千道,整個生產周期,兩個月,算短的了。
這也就是方案簡單,沒有太復雜的東西,對于工藝要求也不高,否則,別說兩個月,就是三個月,四個月,都不一定能拿到樣片。
好消息就是,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幾個方案同時驗證。
這事還挺美的。
之所以選擇一個一個來,除了不想幾個設計公司彼此知道對方的存在之外,也是錯誤的估計了流片需要的時間。
原本他以為,流片很快,三五天就完事了。
而今,既然需要那么長的時間,那得,還是一起好了,頂多把時間錯開,一個一個來。
至于成本……
這個是沒辦法的。
說白了,大炮一響,甭管打的是蚊子還是敵營,反正炮彈是打出去了,就是花了那么多錢。
流片也一樣。
甭管你流多少,反正設備一開,生產線一啟動,就是錢。
固然這筆花銷,比不經過流片驗證,直接大批量生產要少很多,但依然不是一筆小數目。
這件事,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因為設計方案對工藝的要求不高,所以流片費用沒那么貴。
如果用最先進的工藝,那么一次流片費用,得上千萬,華虹也沒那個能力。
可要求不那么高,使用成熟技術的情況下,成本就不那么高了,單次,一百萬就成。
人民幣。
談判進行到這個地步,暫時就差不多了。
主要是產能問題現在沒法認真去談。
因為沒人能保證流片成功,盡管,模擬驗證都提前做過。
這樣一來,產能也好,價格也罷,都是耍流氓。
不過私底下,陳遠還是問了一句。
胡啟如實答道:“就算流片成功,平均下來月產一百萬枚,已經是極限。”
“這么少的嗎?”華虹的產能,陳遠還是知道一些的,不過是晶圓產能。
華虹目前,有三座八英寸的晶圓廠,開足馬力的話,每個月能產八英寸的晶圓十萬片左右。
可晶圓不等于芯片。
晶圓要經過一些列加工處理,才能成為芯片,這里面的轉化,既要考慮芯片的工藝尺寸,還要考慮良品率。
說白了,芯片是從加工處理過的晶圓,也就是硅晶片上切出來的,芯片越小,則同樣一片晶圓,上面獲得的芯片數量越多。
而這個問題,說實話,他并不是很清楚。
這事,胡啟也沒辦法,只能詳細的解釋了一下。
聽他的意思,平均每月一百萬都挺難的。
因為晶圓之后后續的芯片加工設備數量不夠,平均每月一百萬,都得加設備。
“這樣啊?”
“那如果我們自己投一座晶圓廠,再引進生產線呢,難度大不大?”
不是不信任。
也不是說國字打頭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