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康清楚楊振宇的想法,楊家灣村引進兩頭烏最大的價值是制作火腿銷售,現在距離年前還有七八個月,是有可能趕在那個節點出欄的。
但是50頭基礎母豬豬場確實是最持久有效的養殖模式。
兩者想要同時兼顧,就有點困難了。
張明康腦子一轉,看向技術員,“要不建兩個養殖場?”
技術員從張明康的談吐可以看出來,在養殖這塊,他算是個外行。
沒等技術員回話,楊振宇直接搖頭否定了張明康的建議,“占地面積太廣了,而且額外成本會增加許多,一點也不現實。”
技術員同意楊振宇的看法,“楊總說的對,的確沒有那個必要。”
楊振宇突然來了靈感,對技術員說:“你剛剛講的兩種模板都是最常見的平房養殖場,有沒有那種樓層養殖場,一樓可以作為純育肥養殖用地,二樓可以作為母豬繁殖用地……”
技術員看著楊振宇一陣比劃,激動道,“楊總,你提到的是立體養殖。”
“對,就是立體養殖。”楊振宇道。
“目前國內有一些立體養殖示范點,但是技術方面不算太成熟,也很難推廣。這種立體養殖技術,不是簡單的疊加樓層,而是通過智能化管理達成生豬養殖的各項條件。”,技術員實事求是地分析道,“我對立體養殖也不算太熟悉,但是可以肯定一點,這種養殖方式節約土地,有利于提升養殖效率、促進規模化和智能化發展。”
楊振宇聽技術員分析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養殖方式有什么弊端嗎?”
技術員思考道:“以我個人的經驗分析,立體養殖的飼養密度很大,防疫工作很難做,如果做不好病毒隔離,一旦發生疫情,后果不堪設想。
說到底,還是需要非常成熟的技術來實現封閉式區域管理和智能化控制通風,確保生豬和外來病毒隔離。
立體養殖模式的成本會更高,有可能是我們剛剛考慮的模式的預算成本數十倍。”
張明康破口道:“這么高?”
就按十倍算,建造這種立體養殖場也得上千萬的成本。
剛剛還覺得五百萬充足,瞬間感覺沒戲了。
張明康見楊振宇陷入了思考,沒去打擾,繼續和技術員討論兩種常規養殖場。
楊振宇突然回過神,問技術員,“你知不知國內哪家公司在做立體養殖?”
技術員似乎已經感覺到楊振宇的決定了。
楊家灣村建什么類型的養殖場,家華種豬保育基地不會有多大損失,本身就是考慮到楊家灣村要從基地大范圍引進兩頭烏,張總才讓他來現場提供技術指導的。
如果楊振宇選擇立體養殖模式,他還省了不少力氣。
所以技術員也沒必要為了公司利益藏著掖著,反過來如果他的建議真的能夠幫助到楊家灣村,更有利于促進兩家公司的友好合作關系。
技術員回應楊振宇道:“楊總,不瞞你說,在四川的廣安地區已經有公司開始采用立體養殖模式了,從我得到的信息看,效果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