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醫生湊到冷岑身后,踮著腳尖看向b超結果,冷岑的個頭比他高,他不踮著腳尖根本看不到。
b超的圖像馮醫生看的不是很清楚,畢竟距離遠,可最下面b超的判斷結果他卻看得到:“檢查無異常,此結果只對本次檢查負責......”
無異常,那就是說患者的總膽管里面根本沒有結石,換句話說就是冷主任判斷失誤了。
按說判斷失誤也沒什么,醫生哪兒有不誤診的,哪兒有不判斷失誤的?
根據調查顯示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你住到醫院里,年輕醫生看了,其它的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b超、ct、化驗全做完了,誤診率是30%。
人體是個很復雜的,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誤診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很多誤診是沒辦法避免的。
只要當醫生,就沒有不誤診的。正所謂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因為大醫生、老醫生遇到的疑難病例多啊!遇到的疑難雜癥多,那誤診的概率也就高。
事實上國內的誤診和國外比起來,還低一點兒。美國的誤診率是40%左右,英國的誤診率是50%左右,國內是百分之三十左右。
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復雜,有的甚至根本說不清。
冷岑剛才判斷失誤,其實也不算什么大事,而且這一次的b超檢查也只是一種排除,并非最終的確診,準確的算下來冷岑剛才的判斷甚至都不算是誤診。
按照正常流程,患者從進了醫院接觸醫生開始,醫生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一步一步來排查的,先確定最有可能的病癥,如果不是再確定有可能的病癥,以此類推。
人體很復雜,就說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很多,醫生不可能讓患者一口氣把所有的檢查都做了。
要是病癥不急倒是無所謂,特別是一些急癥,一系列檢查全部做完,沒等你確診,患者可能已經撐不住了。
所以針對急診患者都是有選擇性的進行排查。
比如這個患者是腹痛、黃疸、發熱,冷岑根據夏科三聯征推測患者膽總管結石的可能很大,所以安排患者去做b超,這個b超結果其實才是確診的最終依據。
所以冷岑判斷失誤并不算什么。
可問題是剛才結果沒出來,冷岑就非常篤定的發表了一番長篇大論,如此一來結合這個檢查結果就顯得有些打臉了。
長篇大論,理論依據不是不能說,前提是你要建立在正確的結果之上,建立在錯誤的結果之上說的越澎湃,那自然就越丟人。
這就好比做題,有個同學請教你數學題,你長篇大論給人家講解了半天,說的頭頭是道,人家請教的同學也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對你崇拜有加,可最后算出來答案是錯的......
這就很尷尬了......
有句話怎么說來的,成功人士放的屁都是香的,你一個窮挫丑哪怕說的是至理名言,那也是瞎胡扯。
馮醫生悄悄的后退兩步,心中默念:“我沒看到,我什么都沒看到。”
“是不是b超顯示患者的膽總管里面根本就沒有結石?”邊上的方寒突然說話了。
冷岑緩緩的放下手中的b超單子:“你怎么知道?”
馮醫生也看向方寒,好像方寒一開始就知道了這個結果一樣,難道方寒早有判斷?
不會吧,方寒剛才也就看了患者在縣醫院的治療資料,都沒上手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