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輝確實是有不少話和方寒說。
人常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對周同輝來說,方寒已經算是他的半個知己了。
之所以算是半個,是因為方寒畢竟還年輕,人生閱歷還淺,在某些時候方寒確實有些放不太開。
可在針灸方面,方寒確實有著獨到的造詣。
其實真要說起來,不少中醫名家都是懂得針灸的,而且針灸水平不低,可能到周同輝這個地步的,卻不是那么容易。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
越往上走,志同道合的人越少,能夠交流的人也越少。
要不為什么說學術的探索之路是一條漫長而又孤獨的道路,耐不住寂寞,忍不住孤獨,那是走不到最后的。
就像是我們上學一樣,小學生是最多的,到了初中其實就有一些人已經輟學了,等到了高中又少了一大批,到了大學又少一大批。
學識越高,走的越遠,能陪在身邊的人越少。
就像是仙俠小說中的修道一樣,境界越高,越孤獨,正是這個道理。
上次江中之行,周同輝并沒有怎么逗留,再加上方寒受傷,周同輝其實并沒有和方寒怎么交流過。
回到燕京之后,周同輝每每都能想起方寒,想起江中有著一位針灸不在他之下的年輕人。
兩個人足足聊了兩個小時,還是邊上周同輝的助手提醒:“周老,您還生著病呢,要不休息一會兒?”
方寒聞言也急忙道:“周老,您先休息,我這一陣一直在燕京,有空了我就去拜訪您。”
“呵呵,好。”
周同輝很干脆的應了一聲,笑道:“你現在就在燕京醫院,我可不怕你跑嘍,你要是不來找我,我就來找你。”
......
走出周同輝的病房,方寒看了看時間,已經十點四十了,因為周同輝所住的病房屬于高干病房,整個區域是沒有普通患者的,因而走廊也很是安靜,沒有患者家屬來來往往,也沒有醫生們來去匆匆,,這個點甚至都沒有護士們走動。
這樣的場景方寒還真是有些不太習慣。
這要是在江中院急診科,這會兒病房外面那絕對是人來人往,醫生護士們來去匆匆。
急診科不能說是每個醫院最忙的科室,但是卻絕對是每個醫院最急促的科室,醫生和護士們隨時隨刻好像都緊繃著精神,走路都好像帶著一陣風。
這樣的場景在燕京醫院中醫科自然是很難看到的。
燕京醫院雖然也接待普通患者,也接待外地轉診的患者,可從本質上講,燕京醫院其實還是偏向于高端的。
如果拿酒店作比喻的,燕京醫院更像是高端的頂級會所,而不是尋常的酒店賓館。
方寒在周同輝的病房門口停留了一下,稍微辨認了一下方向,這才向電梯口走去,方寒還記得譚廣平安排他跟著孫藝洋,這會兒孫藝洋想來應該在值班室吧。
“叮.....”
方寒走到電梯口,正打算伸手嗯電梯,突然“叮”的一聲電梯門打開了。
電梯里面一老一少,老人七十歲左右,年輕人三十歲左右。
電梯門打開,年輕人看到站在電梯門口的方寒,看到方寒身上穿著的白大褂,下意識的就是眉頭一皺。
“你干什么的,哪個科室的醫生,難道不知道這是專用電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