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寒一直認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種種矛盾和誤會,除了那些無事生非胡攪蠻纏亦或者別有用心之外,最大的誤解其實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等,認知的不對等。
對患者來說,大多數的患者那都是門外漢,對各種醫療相關都不清楚亦或者一知半解事實而非。
對醫生來說,他們卻沒辦法把太過專業的東西明明白白的告訴患者,畢竟有些東西不是一句兩句能夠說的清楚的。
這個病為什么這樣,為什么這么多天還不好,為什么吃了藥還有這樣的情況等等。
同樣的情況看在醫生眼中,他們會覺得,嗯,見效了,有效果了,這是好事,治療效果還行。
和站在患者的角度,他們或許會覺得,這么多天了還沒好,原本沒這個癥狀怎么又有了,是不是這個醫生其實不會看病,他其實是騙我錢的,怎么樣怎么樣。
這樣就產生了誤會,就產生了誤解,久而久之可能就會轉化為矛盾。
醫生了解病情是站在更為專業的角度去看,是從全局去看,患者了解病情則更多是從癥狀和個人感受以及自己的認知來看的。
比如說感冒,如果醫生診斷為某個患者是感冒,那么患者下意識的就會認為自己的這個病其實不嚴重,是小病,既然是小病,那么就不應該花那么多錢,就不應該一直看不好,這就是患者的認知。
可事實上感冒并非那么簡單的,感冒有輕微的也有嚴重的,有普通感冒也有病毒性感冒,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哪怕是一個小感冒,如果耽誤了,也有可能引發一些并發癥。
同時這個小感冒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有不同的效應,如果是健康的年輕人,那么感冒就好治療一些,如果是有著很多老年病的老年人,一個感冒就可能引發各種并發癥,病情可能會越發的復雜。
這個時候有些患者家屬可能就不會想太多,見了醫生只會去抱怨,什么我媽或者我爸只是一個小感冒,結果怎么樣怎么樣。
醫生解釋,患者還有什么病癥,有的患者家屬可能就不會聽,什么我媽這個毛病多少年了,以前怎么就沒事,偏偏現在就有事了云云......
不僅僅普通的患者和患者家屬會這么想,哪怕是權老和權延東這樣的人有時候也會這么想。
權老自認為自己這個病其實不重,他從自我感覺來了解,都是小毛病,又沒有什么大毛病,病自然不重了。
原本權老都沒打算來醫院,還是被兒子強拉著來的。
權老覺得吧,自己這個病來醫院將養兩天,怎么著也該好了吧,結果呢,一住住了十天,藥天天吃,小毛病卻不見好,這就讓權老的心情變得煩躁起來了。
其實別說這個病不病的,權老這樣的人哪怕沒病,你讓他閑上十天,什么也不干,他也受不了,梅老就是最好的例子。
醫生不好當,燕京醫院的醫生更不好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