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穎選擇離開吉安縣的第一個原因是她發現縣城的教育越來越差,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教育。
吉安縣高中這些年來,考上一本的人并不多,考上名牌大學的幾乎沒有。
另外,吉安縣這幾年考出去的師范生基本都沒回來,造成基礎教育質量越來越差。
在綠水青山里長大的學生在外面讀大學后,還是覺得大城市繁華熱鬧,并不愿意再回到停滯不前的縣城。
縣城內條件還行的家庭,選擇把孩子送到麗華市的寄宿學校讀書,一到周五,有“大部隊”的家長奔赴麗華市給孩子送吃的、洗衣服。同一時間,麗華市一所私立學校會派兩輛大巴車把學生送回吉安縣城。
陳麗穎還沒有孩子,但決定前往經濟和教育發達的地區進行打拼,為自己、也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另外一個原因是她先生創業上的困擾。
陳麗穎與姜東結婚后,決定一個人在體制內工作、保證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另一個人開始創業,如果成功的話,能極大提升家庭的經濟狀況。
姜東看到家鄉山里的棕櫚能做成床墊,便創立了一家公司,早期不懂電商,印了廣告單去沿海城市跑市場,收效甚微。
后來一次在火車上遇到妻子的一位東北老鄉,才開始有了第一張、第十張、第一百張床墊的銷路。
姜東剛創業時說的話:“我們在外面見識過別人的事業心,人總是不甘于平凡。”
不過,讓陳麗穎和姜東沒有想到的是,創業的阻力竟然來自家里和鄉親。
雙方父母一看到貨物堆積在廠里,賺不到錢,就會埋怨姜東不務正業。
鄉親鄰居的冷嘲熱諷和眼紅嫉妒,外地買家找不到廠子,在附近問路,有人就說會他家床墊的質量如何不好。
陳麗穎生氣地說道:“在這里,大家都習慣了平淡和安靜,你想創業做生意,就會眼紅和嫉妒你。當然也是說明他們本身膽小,他敢去銀行貸款幾十萬元、上百萬元創業嗎?”
觀念的束縛之外,創業也面臨著缺人的問題。姜東想聘請一些優秀的電商人才,發現“少得很,要么就是半吊子”。
另外,這里的村民大多沒有在工廠工作的經驗,不了解規章制度。很多人在工地做習慣了,累了就在地上一坐。住在周邊的人,家里有事總要請假,來回幾個小時,扣不扣工資讓人頭疼。
一位50歲的工人分配到的任務是晾曬棕,姜東發現他的心思不在活兒上,而是偷瞄著老板,如果老板不在,他寧可在太陽下暴曬,也不是三下兩下把活兒弄完去陰涼下歇著。
姜東的工廠設在縣城的東郊,他感到這些年,郊區的村莊少有孩子嬉笑打鬧的聲音,也少有豬叫和狗叫,有的人家大門一鎖,幾天看不到人。
以前大家聊天的大碾盤,現在建成了停車場。他有時懷念小時候一群孩子拿著鐮刀去打豬草,旁邊跟著小花狗的日子。
姜東時常感到一種不被理解的孤獨,“好像你跟不打游戲的人解釋這個道具如何好,別人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