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團聚,過年拜年。過年的力量,親情的力量,是當下動員中國人最有效的力量。這也是過年最讓人感覺溫暖的東西。當然,以前過年時的各種集體活動,都已消失殆盡了。
許多農村還是保持著過年、過十五給祖宗上墳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給祖先點蠟燭,燒紙錢,放鞭炮,與祖先交流。
張峰發現,很多已經在城市安家的人,也會趕在大家三十這一天開車回老家給祖宗上墳。農村里許多曾被廢棄的祠堂,這些年也逐漸恢復起來了。
由于天氣寒冷,很多老人沒有挨過冬天。過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時段。
喪葬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對今天的社會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有些媒體上動不動就喜歡報道某某地方為舉辦葬禮大肆揮霍,讓大家誤以為這是普遍現象。
其實恰恰相反,張峰發現,相比過去,今天的喪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簡化了。
大前年,快過年的時候,張峰本家的一個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親戚來給他守喪,張峰當然也是趕回來的。
在張峰的老家,喜宴你可以不參加,但本家的喪事,必須得參加。
守喪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過節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況、見聞和感想,稱贊政策譴責**……深夜里交談的聲音傳得很遠很遠。守喪完畢,大家集體出力,將他抬到山上,讓他入土為安。
張峰發現,在農村,人與人之間不再像原來那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和交往,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到過年時相互串門,集體上街玩等等。
為死者守喪和送葬,在農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團聚和交流的一個契機。
過年的時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來了。
張峰當時發現,只要哪一家有適齡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謂絡繹不絕。這在鄉村已成了一門生意,農村說親,幾乎到了“搶”的地步。
如果初步說定一個,男方就要給媒人辛苦費,最終結婚時,還要給比較客觀的報酬。
傳統的農村婚姻,從相親到定親到結婚,要三四年時間,男女雙方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
現在卻不同,年里看對的,過了年,馬上定親,然后女青年跟著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過去,女方懷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在農村,房子是一個媒介、車子更是一個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動,車子卻可以四處招搖,表示衣錦還鄉。
這次張峰沒有開車回來,讓他覺得非常失算,主要是表現在好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