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一家民企被困在地方財政融資套路里,幫地方財政貸款卻背上數千萬債務。
幾年前,東華市海元縣建設新城。大量基建工程,需要大量資金。自身資金不足,怎么辦?
為此,海元縣財政局成立了融資辦,使用了一種“民借官用”的融資方式:財政局從縣里篩選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以企業名義向銀行貸款,縣財政局提供擔保或質押,貸款到期后,由縣財政局負責償還。
當時被稱為融資新模式,由于一些民企與海元縣財政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再加上由縣財政局進行擔保,許多民企還是愿意幫縣財政局進行融資。
最終海元縣得以高效完成融資、填補資金缺口,地方建設迅猛發展,但也因此牽出了一起延宕多年的借貸糾紛案。
二年前,海元縣財政局借當地一家企業名義向銀行貸款1800萬元,錢卻被該企業自行截留。
沒有收到錢的縣財政局,找到海元縣天勝建設有限公司請求幫忙,后以天勝公司名義,貸款2000萬元,填上了這個窟窿。
不過,這個貸款窟窿始終在那里,這筆錢始終無人償還。
最終銀行從海元縣財政局質押的存單中劃扣2000萬元,為了追繳這筆貸款,縣財政局下屬的擔保公司,將天勝公司起訴至法院。
盡管從銀行貸款的2000萬元僅在天勝公司賬上“躺”了一天,就被劃入了財政局指定的賬戶,但法院審理后認為,與銀行簽貸款合同的確實是天勝公司,2000萬元也確實打到了天勝公司賬上,因此,判定天勝公司需要還錢。
于是,天勝公司和海元縣財政局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
天勝公司認為,自己只是海元縣財政局融資任務的“工具人”,從未使用過2000萬元貸款中的一分一毫。
海元縣財政局贏了官司,天勝公司2500萬元工程款便被法院凍結至今,無人前去執行。
多年前,趙天平是海元縣風頭正勁的民營企業家,他經營的天勝公司,是當年縣里唯一一家具有一級資質的建筑企業。
天勝公司發展好的那些年,趙天平與海元縣財政局走得近。他在答應幫助縣財政局貸款時,根本還不知道,這筆貸款,其實是在填補當地另一家民企海元鴻運公司留下的“窟窿”。
在市委書記接待上訪戶的時候,趙天平向張峰陳述了其中的原由,同時提供了多份署名“海元縣財政局”并加蓋公章的“承諾書”、“承諾函”,其中載明,“該筆資金由我局使用,本金和利息由我局負責償還,與貴公司無關。”
趙天平所提供的這些“承諾函”“承諾書”內容顯示,三年多來,海元縣財政局多次以天勝公司名義,向銀行貸款數百萬元至5000萬元不等,總金額在1.6億元以上。
對于“民借官用”這種模式的風險,在被銀行起訴前,趙天平從未有過擔憂。互相“合作”過那么多次,此前的每一筆貸款,海元縣財政局都按時償還了,趙天平還認為“這些貸款,除了借用企業名義外,和企業沒有絲毫關系;企業不承擔風險,還拉近了與財政部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