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各種因素影響,“興光”鞋廠的銷售額一直沒有提升,甚至還在下降。
“中意”鞋廠卻趕上了電商的風口,狠狠地發了一筆。
“中意”鞋廠甚至早就在東華工業園區建設了一個廠房,據說花了5000多萬元。東華區的拆遷通知下來后,很快就達到拆遷協議,開始搬了過去。
過了幾天,許光亞與一個是“興光”鞋廠老板遠親的供應商閑聊,這個供應商說道:“潘青認為實業現在這么難做,不如借著拆遷的機會,干脆大家吃一頓散伙飯。早一日將廠房騰空,拆遷款就早一日到手。”
他說,克扣供應商貨款的主意也是潘青想出來的。既然已經決定關門散伙,自然要坑供應商一筆。
工人們有區級、市級勞動局做后盾,不怕拿不到工資,供應商就倒霉多了,每家克扣一萬多元,那就是幾十萬元錢。
不過,潘華并沒有打算把“興光”鞋廠三十多年的聲譽毀掉,他還想繼續做下去,于是兄弟倆的關系就鬧得很僵。
“潘青這個人,唉。”這個供應商撇撇嘴。
許光亞覺得潘青這個人有點傲,平常眼睛長在頭頂上,只用余光瞟人,說話總帶著點架子。他一到工廠里,不管是供應商還是普通工人,都叫他一聲“王總”,之后大家就不愿意接近他了。
比起潘青,潘華就親和多了,大家都喜歡叫他“潘老師”,也有人叫他“華哥”。
有些工人在“興光”鞋廠待了很多年,資格老,一旦碰到工藝上的難題就會朝潘華發火,會直呼其名。潘華也從不拿捏身份,笑呵呵地應了。
張峰聽方解說起,“興光”是東華路上的老牌子,那些剛更新過的鞋機暫且不說,員工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工人們老帶新、新變老,人員一直相當穩定,主要是他們對“興光”鞋廠很信任。
許多工廠的工人恨不得發日薪,生怕老板跑路。“興光”鞋廠的工人卻不愿取完每月的工資,只是支取個兩三千元當生活費,其余費用依舊留在廠里,年底再一并結算。
在“興光”鞋廠里,據說這樣的工人有上百個,每月的工資至少有上百萬元,按照這種結算法,能給廠里減輕了不少資金周轉的負擔。
“興光”鞋廠老板投桃報李,年底會發一筆過節費,開年還有千元紅包,勞資雙方關系相當融洽。
拆遷在即,“興光”的出路懸而未決,張峰便想親自找潘華談談。
一者鼓勵他繼續開辦實業。提到東華市的鞋廠,總繞不開幾個大品牌企業,但在滾滾商海之中,除了那些熠熠生輝的明星企業外,也要有“興光”這樣默默陪跑的小工廠。
二者是為了“興光”鞋廠原先這些工人的工作。如果“興光”鞋廠不再開辦,那么這些工人的就業就會成為問題,甚至成為影響穩定的因素。
張峰在秘書方解、副秘書長王通的陪同下,來到“興光”鞋廠。
張峰原先沒有來過這家工廠,印象不深,但方解和王通,以前見識過“興光”鞋廠的輝煌,現在感覺像是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