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光”鞋廠的那扇厚重的大鐵門已經被移走,只留下一副銹蝕的轉軸,整個門頭顯得空落落的。籠子里的狗失去了蹤影,角落里的零碎也被清空,整個廠房一下子明亮起來。
由于事先聯系過,潘華早就等候在廠房大門口。
看著還沒有搬空的接待室,潘華向張峰等人介紹道:“張書記,當初接待室換了玻璃移門,做了一列長長的透明展示柜,現在看起來很土了。”
“在當年,可是很時髦的裝潢。展示柜里的樣品鞋很多,其實都是從市場里買來的,廠里根本沒做過。”
“如果有客人看上了,就熬夜把鞋樣趕出來。從下單到交貨,往往有好幾天時間,足夠讓廠里做好準備。”
潘華講的是“興光”鞋廠曾經的光輝歲月。
那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如潮水般涌來,工廠開始實行“三班倒”,超負荷運載之下,短短幾個月就報廢了幾臺制鞋用的烘箱。從而讓一個家庭制鞋小作坊成長為幾百人規模的工廠。
講完“興光”鞋廠的輝煌歷史,潘華嘆了口氣,目光看起來有些茫然:“張書記,我爸在的時候這廠子沒倒,大哥在的時候也沒倒,到了我和老二手里,居然吃上了散伙飯。”
張峰好奇地問道:“潘總,你大哥為什么不經營鞋廠了?”
潘華無奈地回應道:“我大哥比我和二哥的年紀要大一輪,長兄如父,一直是我們的主心骨。”
“大哥初中畢業后就跟著父親做皮件,后來開始涉足制鞋業,對業務很熟悉,社會人脈也不錯。按理說,他應該是“興光”鞋廠發揚光大的新希望。”
“可惜他的生活習慣不太好,接手“興光”鞋廠沒幾年,便確診了糖尿病,后來腿上又生了毛病,動了大手術,身體一下子就垮了,根本沒有精力經營鞋廠。”
張峰繼續問道:“潘總,你二哥的態度如何?”
潘華皺了皺眉頭,轉頭看向窗外,猶豫了一會兒才說道:“張書記,家族企業很難壯大,就是家人的經營思路不一樣,很難協調。”
“這一次,就算我二哥回心轉意,我也不打算與他合伙。我們互相已經亮過底牌,以后再也無法擰成一條心。”
張峰勸道:“做實業還是好的,大家都不做實業,貨物到哪里去拿?潘總,你可以試試電商銷售。”
潘華回應道:“張書記,我原先就有此意,只是二哥不肯拓寬銷售渠道.”
“鄰近的“中意”鞋廠網店銷量不錯,旺季時每天要發幾百個快遞,快遞小哥來來往往,存放快遞盒的雨棚一直搭到了車道上。”
“不過,現在鞋類電商早已過了風口,成了一片紅海,門檻比起往日要高得多。”
雖然這樣說,但對于有十多年行業經驗的潘華來說,電商雖是新領域,但同時也意味著無窮的商機。
同時,張峰接下來所說的話,給了潘華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