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諾領著兩個小姑娘,幾乎是趴在了展柜上,在仔細看著《清明上河圖》。
而在看了好一會之后的劉子夏,決定把《清明上河圖》作為《國寶檔案》這檔節目的預演目標之一。
所以,他安排賈哥他們這支拍攝小組,調試燈光、設備,構建拍攝環境……
在賈哥他們正在準備的時候,劉子夏開始向馬未平了解更多有關《清明上河圖》背后的故事。
當然這里的拍攝也沒忘了,畢竟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親自講解的故事,肯定比自己去了解的要真實地多,也有意思地多。
本來,馬未平還想簡單地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現在這架勢,擺明了是要把這部作品作為上節目的‘國寶’之一。
馬未平知道,看來是要詳細介紹一下了。
“馬老師,我有一個疑問!”
果然,就見劉子夏看著馬未平,問道:“創作出《清明上河圖》這樣作品的畫家,按道理說,應該是一位名響天下的知名大家才對,但是據我所知,這位張擇端的身世,也是歷史上的一個謎,不知道這件事是不是真啊?”
“這倒是事實!”
馬未平點了點頭,說道:“張擇端在歷史上確實并不怎么出名,甚至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幅畫是張擇端畫的,也是因為在這幅作品上,有清.朝人對這幅作品的一個注釋。”
一邊這樣說著,馬未平還走到了標有注釋的地方,展現給劉子夏看。
負責拍攝記錄的張凱,趕緊上前兩步,把這段注釋給拍了下來,同時還做了標記。
“我們也是因為這個注釋,才開始尋找有關張擇端這個人的信息的。”
馬未平繼續說道:“但是就像你知道的那樣,這么多年來,也尋找了不少的資料,但是有關張擇端的身世,還是一點信息都沒有找到。”
劉子夏眨了眨眼睛,說道:“那百渡上,屬于張擇端的資料?”
“就是那個注釋啊!”
馬未平又一次點了點展柜,說道:“你看,‘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念完這段提拔,馬未平繼續說道:“張著的題跋,是關于張擇端身世最早的記載,也是世上惟一的記載。后世有關《清明上河圖》和作者的依據,都是皆源自這短短的71個字。”
“那這么說起來的話,這個問題豈不是要成為一個千古難解之謎了?”劉子夏開玩笑一樣地說道。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是可以這么說的。”
馬未平點點頭,說道:“不過隨著越來越多北.宋文物的出現,難保就會在某些文物上,出現有關張擇端身世的信息,這都說不準。”
“嗯!”劉子夏點點頭,繼續問道:“馬老師,有關這部作品,還有其他的小故事嗎?”
“有關作品的創作背景,網上都能夠找到,我就不多說了。”
馬未平想了一下,說道:“我說就說說這幅作品的傳世經歷吧!據說《清明上河圖》歷時十年才完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難后流入民間,歷經輾轉,后為南.宋賈似道所得……”
一個樂意講,一個喜歡聽,再加上一個負責拍攝的,把這些內容都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而通過馬未平的詳盡講述,一個屬于北.宋《清明上河圖》的時代,也為劉子夏敞開了一個完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