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上有人連連搖頭,憤憤不平。
崇禎朝廠衛權力大大削弱,民間言論自由,是以百姓也敢高談闊論,并非“莫談國事”。
“想我泱泱天朝上國,地大物博,人杰地靈,英雄輩出,人口億兆,反受辱于區區不足百萬之建奴,數次入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臨走還贈以“官軍莫送”,豈不怪哉?”
方以智同桌的方臉濃眉男子憤憤說了出來,臉色陰沉。
方臉漢子叫鞏永固,娶明光宗朱常洛之女樂安公主,拜駙馬都尉。他崇好文雅,喜歡藏古書彝器。和同桌的崇禎帝表弟、新樂伯劉文炳,以及方以智關系不錯。
“鞏都尉,埋怨解決不了問題。還是回到關外的這一場大戰,現在朝中大臣莫衷一是,是徐徐而進,且戰且進,還是畢其功于一役,早日決戰,也不知朝中是怎么個看法?”
方以智微微一笑,看向了鞏永固。他世家公子,修養極好,對于王師出關,他雖然也是憂心,但面色平靜,并不表露出來。
“流寇猖獗,建奴頻頻入塞,攻城略地,燒殺搶掠,官軍一無是處。若是高皇帝在世,韃子又安敢如此?”
鞏永固又想要發火,劉文炳趕緊開口,阻止了他。
“方公子,這么說來,薊遼總督洪承疇會選擇松山為兵馬集結地,欲與建奴在這里決戰了?”
“新樂侯,這是自然。松山咽喉之地,一目了然。崇禎十二年,奴酋黃太吉曾派出三萬精騎,攜紅衣大炮40門,攻打松山城。我松山路副將金國鳳率守軍三千人,戳力死守,激戰40余日,建奴被迫撤去。其后,黃太吉幾次曾攻打破松山,始終都無功而返。”
劉文炳的話剛說完,一旁的鞏永固已經迫不及待接了下去。
“只可惜同年10月,建奴再次來攻。金國風已擢升大將,部下守兵近萬,雙方交戰,金國風卻與兩子同時命喪疆場。營伍紛壇,號令難施,人心不一也。洪承疇部下龍蛇混雜,人心難測,而奴寇萬眾一心,我朝想要解錦州之圍,恐怕難矣。”
此次朝廷援錦大軍出關,由薊遼總督洪承疇統帥,共征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云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共八鎮兵十三萬,其中騎兵四萬、步兵九萬。
這十三萬人馬,乃是大明王朝邊軍精銳,一部分是原有的關外遼兵,一部分是宣大、陜西、榆林、甘肅、寧夏等地的邊兵。邊軍久處邊塞,同關外的清軍長期作戰,堅韌果敢,朝廷不惜傾國中精銳于一隅,目的是保住寧錦防線以及山海關這一條帝國的生命線。
因此,錦州的救援,不僅必要,而且勢在必行。
只不過報紙上指出,洪承疇手下,8鎮兵馬,難以節制,號令不能如一,有些將
(本章未完,請翻頁)
領貪生怕死,劣跡累累,帶他們出關,無異于致大軍于死地。
報紙上更是直接指出了幾鎮總兵的特點和性格,褒遠遠小于貶,也讓眾人是議論紛紛。
大同總兵王樸:勛貴之后,膽小如鼠,多次臨陣脫逃,一無是處。
密云總兵唐通:長袖善舞、聰明絕頂。
山海關總兵馬科:勇則勇矣,然聰明之人。
薊鎮總兵白廣恩:比馬科遜之,但大同小異。
玉田總兵曹變蛟:勇冠三軍,國之重器,可堪重任。
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忠義志士,國之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