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有一件事說出來讓你高興高興。四川巡撫傅宗龍上折子說,番薯在四川種植大獲成功,救活百姓無數,使得從賊的百姓大大減少。朕這里,又給你記了一功。”
“陛下,臣不敢貪功。這功勞應該歸陛下和傅宗龍傅大人。要不是陛下讓傅大人任四川巡撫,要不是傅大人讓百姓在四川種番薯,百姓怎么能吃飽肚子?此事和臣無關,陛下不妨記自己一功。”
王泰說完,和崇禎面面相對,都是哈哈笑了起來。
王泰是發自內心的興奮。
這讓他想起了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來。
公元1668年,四川歷經戰亂,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余人口約為60萬人。
此時距離張獻忠進入四川,已經過去20多年,而張獻忠在四川也只待了一年多。既得利益者吧。既得利益者把四川人口的凋零,歸在了張獻忠的身上,并有他殺了六萬萬人之多。
何其荒謬!
時移世易,現在四川百姓能夠吃上番薯,活民無數,也算他出了小小的一份力了。
“王泰,你席間所說的練餉之事,朕也明白,但苦于沒有破解之法。此弊政事關者大,朕也是寢食難安啊!”
沒有了旁人,崇禎眉頭緊皺,對王泰也是據實相告。
“陛下,我大明積重難返,積弊太多,若不壯士斷腕,恐怕后果不堪設想!”
王泰也是掏心掏肺,絲毫不加掩飾。
先不說土地兼并,光是一個吏治腐敗,就能要了大明朝的命。
“照你所說,從何處下手?”
“改革,一場從上而下的改革。一為軍事,提高軍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地位,提倡尚武之風;發布征兵令,凡年齡達18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
二為懲治吏治腐敗,杜絕賄賂,成立防腐反貪衙門,制定相應條例,殺一批,抓一批,打一批,提一批。”
三是解決土地兼并,清丈田畝,有田者依田畝納稅,無田者分田,但允許土地流轉買賣。
四為統一幣制,如河南一樣,設立銀行,撤消工業、商業的行會組織,譬如危害極大的晉商商會,推動工業、商業的發展。
只要解決了這四個問題,我大明面臨的所有困端,必將煙消云散!”
王泰面色通紅,鄭重其事,振振有詞。
大明王朝,要是不進行一場從上而下的改革,恐怕就是一場從下而上的革命了。
大明還沒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還能通過一場場重要的手術來解決問題。要是任由病患發展,而不采取措施,那就只能等死了。
“預備役、工業……”
崇禎顯然聽懂了大部分,但一些新名詞,還是讓他迷迷瞪瞪。
“陛下,預備役相當于衛所屯田的軍士,既是軍人,又是百姓,不過預備役是面對所有適齡年輕人,訓練也和軍士一般。至于工業,就像種莊稼等是農活,屬于農業,河南造的瓷器、肥皂、玻璃等,這些和土地無關的,需要一定技術和人員的,就是工業。”
“你這么說朕就明白了。至于銀行,你已經在河南試行,作為新幣的保證,這個朕也見識過。”
崇禎恍然大悟,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