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么像伽利略、脫里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者印度人呢?為何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知道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機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李約瑟難題
崇禎十五年10月之初,河南宣武衛營城、河南學堂大樓。
夜幕降臨,燈火輝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盛大的葡萄牙國專家招待會在此舉行。
紅色的地毯,紋理清楚的黃花梨長桌,一圈精雕細琢的黃花梨座椅,低調而又奢華。
西域的葡萄酒,來自歐洲大陸的紅酒、大明本土的各色美酒,晶瑩剔透的玻璃杯具,各種各樣的水果、精致誘人的糕點,各色干果,盤碟碗筷,同樣刀叉齊全。
自然也有清香裊裊的上等好茶,還有風靡泰西的咖啡。
從崇禎十一年來陜西“關中學堂”的寥寥數人,到崇禎十二年的30多人,再到現在崇禎十五年的300多人,這些在華“工作”數年的葡萄牙傳教士們,統一都被邀請。
耶穌會中國教區會長陽瑪諾,西安分會會長魯昭,北京分會會長湯若望,已經退休的山東分會會長龍華民,華南區會長艾儒略,華北區會長傅泛際,傳教士卡馬喬,托雷斯,修女瑪利亞、茉莉亞、米其拉等人。
中國教師方面,王泰的伯父、中國教徒王徵,李天經,以及辭官歸里的宋應星,應試不中,由京返鄉的黃宗羲等人。
那些在軍中效力的數百名葡萄牙軍官,如西蒙、洛佩斯、席爾瓦、布洛克等人,自然是不會出現在這里了。
一個“專家”兩字,就決定了此次宴會的主題,是宴請那些在科技教育上有突出貢獻的傳教士們,而不是戰場上廝殺的猛男。
至于王泰這邊,陳子龍、顧絳、李定國這些軍中將領和幕僚,包括久未謀面的趙應貴,也是各自出現。
除了少數的修女還穿著黑色的長袍以外,幾乎所有的傳教士都是身著大明的服飾,17世紀最聰明的一群巨匠,群星閃耀。
“諸位,安靜了,下面請五省總理王泰致辭!”
陳子龍的聲音響起,全場的專家教授們全部安靜了下來。
不錯,是致辭,遠古皆是如此,只不過到了王泰這里,更加簡潔,更加直接。
“各位泰西的朋友們,本官代河南、陜西的百姓,代河南衛軍所有將士,向今日在坐的各位傳教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向所有的國際友人致以誠摯的問候!”
類似后世的開場白,卻讓一眾賓客喝茶聲、掌聲不斷。
這位年輕的封疆大吏,平易近人,笑容滿面,更兼學貫中西,他用他的身體力行,完美闡釋了自己的志向。
“自崇禎十一年來,短短四年,陜西、河南共建學堂600多座,其中高等學堂兩座,培養的教師600多人,教出來的學生更是無數。我在這里代表這些莘莘學子,向你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又一次熱烈的掌聲之后,王泰的話音一變,卻是向那些最近涌入大明的傳教士。
“歡迎從世界各地剛剛來到大明的朋友。大明和葡萄牙是友邦,這里就是你們的家。大明需要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你們的科學技術,傳教上也不會有任何阻攔,人人生來平等,選擇從教自由。本官向大家保證,一定會竭盡所能,保護所有新老朋友的安全和利益,保護葡萄牙在東方的利益!”
王泰滿面笑容,舉起了晶瑩剔透的玻璃杯,向著所有神情激動的“外國友人”。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舉杯,見證我們的友誼吧!”
掌聲雷動,所有的人一起舉杯,大堂里面充滿了歡快的氛圍。
“艾儒略神父,歡迎你來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