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一位十三歲的男孩,因為癲癇發作在長洲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就診。附屬醫院這位醫生陸陸續續為小男孩用了三種抗癲癇藥,而且用量極為可怕。
丙戊酸鈉,每天三次,每次0.5克;加巴噴丁膠囊,每天三次,每次5粒;托吡酯,每天三次,每次150毫克(每次6片,每天18片)。癲癇控制住了,但小孩卻出現極度的不適:嚴重消瘦,智力快速下降,全身無汗。
更令孩子的媽媽無奈的是,每次去看病,這位醫生的態度都極為惡劣。他對孩子的媽媽吹噓說,他是長洲最厲害的神經內科醫生,在長洲,他說第二,沒有人敢說第一。
孩子的媽媽認識一位做護士的朋友,這位朋友說,這么大量的藥物,是不是應該查一下血藥濃度。當孩子的媽媽提出這個要求時,這位醫生極不情愿的開了檢查單,結果出來時,發現丙戊酸的濃度高達150多,所幸的是,孩子的肝功能尚好。
這位醫生看到結果,一臉的不以為然,說:“這個量不大,每一種都不大。”孩子的媽媽害怕了,經人介紹,從長洲到仙游鎮,找到慈心內科綜合醫院。現在住院的目的,是調整藥物。
對于這位醫生,施遠騰是認識的,那是凌主任告訴他的。對于這樣的醫生,施遠騰向來是極度討厭的。
“目前孩子這種狀況,是非常棘手的,我們能做的,是慢慢做加減法,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至于如何做加減法,就要看病人目前的主要矛盾在什么地方。”
“目前孩子的血藥濃度確實很高,但肝功能是很好的。我們知道,目前監測的血藥濃度是血液里的總濃度,其中包括與蛋白質結合的藥物濃度以及非結合的游離藥物濃度。以我的估計,病人血濃度這么高,但沒有出現肝和腦的損害,很有可能是結合濃度比較高。所以,這個我們可以暫時緩一緩。”
“從剛才匯報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情況看,目前病人最大的問題是,消瘦明顯,納差,沒有出汗,智力下降。這些情況,大多由托吡酯引起。所以,我們先從托吡酯入手,每一周減一片,一直減到每天200毫克(八片)。”
“減藥的過程要注意觀察病人的情況,比如有沒有再發作,什么時候開始出汗,胃納什么時候開始好轉。如果這些情況改善,下一步開始調整丙戊酸鈉。丙戊酸鈉的調整從每周減250毫克開始,密切觀察,慢慢減至每天服用1000毫克。”
“要與病人的母親充分說明減藥可能出現的情況,最主要是發作可能再度出現。同時告訴她,就算有再發作,我們也有辦法,用副作用最少的藥物進行控制。”
“整個調藥期間,要密切監測病人的肝功能變化,千萬不能大意。如果再有發作,可以考慮使用左乙拉西坦,從每天兩次,每次250毫克開始,逐漸增加至每天兩次,每次500毫克。一旦發作控制,觀察一個月,情況穩定,則可以開始減加巴噴丁。最終目標,是將加巴噴丁完全停掉。”
“我這樣說,大家能聽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