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既然提到了壟斷,那就有一種情況稱之為自然壟斷:有那么一類人,有天分,有能力,同時又抓住了時代的機遇,那么這一類人,毋庸置疑是當今學術圈的領軍人物,整個圈子里的資源都圍繞著他來分配,整個圈子里的人都圍繞著他來運轉,這樣的人往往是能夠把力量集中起來辦大事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學術帶頭人,王峰想做的就是這一種人!
老實說他覺得自己現在的發展速度還是太慢了,沒有足夠的人手和資源可以供他分配和使用,以至于自己還在新能源的領域小打小鬧,沒辦法騰出手來大干一場。
看著手里這一片論文,如果是一般的教授副教授拿著它,應該是欣喜若狂了吧,畢竟這種足以記入史冊的成就,甚至可以說是翻開了儲能領域的新篇章,開創了新能源的未來也不為過,但是他只覺得失落。
自己的天賦繼承自一個徒手敲出核反應堆的變態,結果人家都已經進化到不知道什么程度了,自己才剛剛完成一種新電池…是時候加快腳步了!
至于成了學術帶頭人之后,涉及到的一系列資源的分配問題,他表示只能先到先得了,既然有了那么多的資源,自然會存在分配問題,學術帶頭人也是人,一樣有私心。
那么在分配利益的時候,是自己人優先?還是內外兼顧人人平等擇優而分呢?我相信能做到兼顧所謂“公平”的人還是極少的。
因為這就是個偽命題,有能力的人自然能夠進入到他這個最頂級的圈子里面,自然有機會嶄露頭角,他要做的事情那么多,并不存在不夠分配的情況。
至于項目大部分都是先內部消化,先滿足自己人。這個考慮很簡單:人要找別人做事的話,第一點要考慮的是對方能不能按時完成,也就是對方的能力如何,必須心中有數才行。
所以有什么研究課題、有什么空缺崗位、研究經費,都是優先分配“依附于”自己的人,直接一點就是自己的子女或者親戚,然后再考慮外部也就是非本家的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于另外的考慮也很簡單,要收買人心嘛,帶隊伍就要保持隊伍的凝聚力,人家拿著那么點工資還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鐘,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依附于此的人受益之后心存感激,同時也感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自然是肯定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團體”凝聚力也越來越強。
當然,必須要承認的是第二類的存在終究還是一部分,另一部分的人則是在特定的時間里吃到了紅利,占住了坑的人。
這一類人本身老老實實倒也沒什么大不了,但是如果不滿足于自己的地位,大肆發揮自己在圈子里的影響力,和年輕人爭奪機會,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整個圈子生命力的損失,土壤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