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我這邊兒和人家也不是特別熟,想要找人家做一下人才交流也不太方便開口。”王峰有些不好意思說的。
“你這小子可不地道啊!”朱院士笑罵道:“你這挖自己人的墻腳還不算,還要我們去幫你挖挖墻腳?”
王峰沒有回話,朱院士倒也沒有在意,甚至也沒有什么責怪的意思,反而在思考如何把大家的關系發動起來,幫自家的學生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這個學生和他的關系匪淺,也是基于利益的考量。對于一個有很大希望在學術界登頂的科學家,前期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投資。
當然,如果僅僅是未來的利益的話,就算是能夠說服包括朱院士,劉院士在內的一大批看好他的人,也無法將科大全部的關系網調動起來。
真正能夠打動人的,還是現在的利益。僅僅是一個廬高所,他那半年所投入的巨量的研發資金,就解決了他們不知道多少個課題,養活了多少個研究小組。
僅僅靠廬高所的那點人自然是解決不了那么多問題的,也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經費,王峰在哪里留了那么多的經費,自然是有他的目的的,那就是加深和母校的聯系。
這個要求為難嗎?
非常為難,為難到很多的人都不愿意去做。說的好聽一點兒是人才交流,說的不好聽一點兒,那其實就是挖墻腳。
畢竟不管是比科研條件,比福利待遇,還是比學術帶頭人,其他高校都很難和位置位于京城的鋰電池研究所相提并論。可以說只要是在那里待過之后,你就很難忍的住他的誘惑,曾以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在體驗過那種學術氛圍,體驗過那先進的科研設備,拿過一段時間那高額的福利補貼之后,你很難再回到曾經的那種生活。
那么問題又來了,他能拒絕嗎?
他拒絕不了,大家也都拒絕不了。大家的利益是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說,哪怕是有些得罪人,但是也要去做。
“你有目標了嗎?”朱院士問道。
“暫時還沒有,和您通完電話之后,我打算去找劉院士一起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盡可能的把影響也降低到最小。”王峰其實主要還是先和自己的導師打個招呼,表明一下態度。
真的要具體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找劉院士這個業內人士。
“你能這樣想,肯定是最好了。但是也沒有必要委屈自己,事情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到最好。只要你能做出成績,其他的就都不是問題。”朱院士提醒道,學術界終究是要靠成果來說話的,只要能做出成績,區區挖墻腳這種小事,自然是會被一筆帶過。
但是如果人給你挖過來了,但是最后事兒沒做好,那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所以說既然要做事,那就不要怕影響不好,瞻前顧后的。要挖人肯定要把最好的人才挖過來,然后把項目做圓滿,那樣別人也沒辦法做什么,最多說話不好聽,但是不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