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心被清洗干凈了,這才是裱畫的第一步。
王原祈的攜琴訪友圖已經攔腰斷開,還需要將其給拼接起來,這就需要用到水這個介質。
借用水的浮力,將斷成兩半的畫慢慢的靠攏,拼接平順,有缺損的地方暫時不管,先在裂縫處沾上一張小紙條。
這道工序就叫做貼條,俗稱貼條子,作用是增加裂縫處的強度,不使畫心在裂開。
隨后再刷上一層薄薄的漿糊,貼上一層專用的宣紙,也就是命紙,用竹竿子挑起來貼在大木板上晾干。
蕭越還告訴許四海,過去畫心都是被貼在專用的木板墻上,這道工序被稱為上墻。
“爺,畫心還有裂縫,缺損。”
“這不急,過幾天還要在潤水,在修補還要補筆。補筆就是在修補過后的空白處,補上缺失的筆畫。”
不過在許四海看來,這補筆必須要繪畫高手來補最好。
因為原畫就是好手畫的,你一個手藝很潮的庸手去補畫,一定會被鑒定給看出馬腳。
在等待的這幾天里,許四海也沒閑著,蕭越要他按照原畫的大小,把裝飾邊框用的綾子給裁剪出來,覆背紙也給備好。
覆背紙就如同畫心的背板,和邊框一起粘貼在腹背紙上。
這一步就像是做裁縫,需要計算裁剪,完事后把畫心邊框用糨子給粘在覆背紙上。
等漿糊干了還要把整張畫翻過來,背面朝上;用光滑的石塊壓著用力摩擦,行內稱之為砑石。這道工序很費力,自然是由年輕的許四海代勞。
干活的時候,蕭越還給許四海做科普,說在畫心的前邊其實還可以挖出一塊來,這塊就被稱作“詩堂”,也就是文人雅士看到一副好字畫,忍不住在前邊題詩記錄,或是寫幾句贊揚的話。
待裝上原來的軸頭,這兩幅起死回生的古畫再次煥發青春,掛在墻上許四海看了喜愛之極。“老爺子您這手藝絕啦!”
他心里越發堅定要學習裱畫!
這行當要是學好了,買來一堆破紙片,轉眼間就能變成一副價值不菲的古畫,還有比這更神奇的行當嗎?
最主要還是能省下不少銀子,何樂而不為?
“爺求您教我裱畫。”
“成,這行其實并不難!”
沒擺酒拜師就能學到你手藝,許四海心里偷著樂。
蕭越要許四海把宣紙裁出十張一尺見方的方塊,自己提筆寫下春夏秋冬梅蘭竹菊十個大字,要許四海每天把紙潤濕了,在用漿糊覆上一層命紙,挑起來晾干。
要求覆命紙不允許有氣泡,不允許歪斜。
等畫心干透了,再次潤濕把命紙給揭開,就這么反反復復的練下去。
“好好練吧,每天花不了多少時間。”
接下來的日子,許四海每天忙個不停,忙到都沒有時間做飯,蕭越活該主動把這一重擔給挑起來,成天忙忙碌碌的還要抽空指導下許四海,他已經沒時間再想過去那些不痛快的事情。
人的心情好了,身體自然就會健康,蕭越的臉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轉好,還長胖了!
以至于趙大媽一個勁的夸許四海照顧得好,把蕭越養的白白胖胖,富態了不少。“小子你有功!”
這還不算,蕭越還找來清代宣紙和墨錠,畫了幅獨釣寒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