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皆是正規編制部隊,計有三萬余。除此外,還有三支民兵部隊。先前調取昌黎防守的雄武衛,順勢囤兵昌黎。徒河大本營則是又新編了一支振武衛,南方前線的綏中則是編了一支宣武衛。
至于柳城,王大將軍現實的老家,他并沒有派人去占領。因為他老家的地理不很好,四面環山,十年九旱,收成相對來說不很好。北方有更廣闊的地方,沒有必要囤兵在山溝里。
要說柳城方向再度來敵,這一點也不是什么問題。畢竟他的游騎是完全脫產的專業戰兵,老帶新的方式,培養著這種士兵。他們散播極廣,學會了王言傳授的地圖測量制作之法,在外面風餐露宿,既畫地圖,亦查敵情。只要知道了來敵,那就能贏。來的越晚,贏的越輕松。再晚,那就不是他們來攻,而是王言派兵過去了
既然打勝了遼東之戰,徹底立足遼東,那么漢軍定然便不會來攻。而且他的軍事部署,更加的傾向于防御北方,而非是南方。要知道,只要滅了綏中宣武衛,再來就是徒河大本營。而其他地方的兵力調動到綏中,最快也得三天,最遠的可能要十天之久。
這算是王言的表態,讓大家都放心吧。
但綏中的兵馬,肯定不可能沒有。不為了南下,也得為了守商道。現在王大將軍據遼西走廊,怎么可能讓南北商人,從他的地盤來來回回。
眾所周知,商貿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今扼東北咽喉之地,必然要以他的地盤,做商貿中轉,在此進行大宗貿易,大收商稅,發展經濟,反哺民生,有個五六年的時間,定然富饒起來。
事實上現在他的負擔很重,正編軍卒以及民兵合計五萬余人,算上軍隊后勤,不打仗的時候得是六萬多人,打仗那就上十萬了。
他目前總人口都不到四十萬,這個數字,基本上帶把的都上了戰場,負擔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現在雖然區分戰兵、民兵,但其實都不是職業士兵,真要說起來,無非就是戰兵比民兵吃的好,訓練任務重,民兵比普通農民吃的好,任務更多。
要不是有著玻璃割韭菜,不是打仗屢屢收獲頗豐,基本是挺不住的。
眼下遼東已定,遼河平原盡在掌握,大遼河之水已化,自然要開始轟轟烈烈的春耕大計。
雖河水已化,已近春分,但適逢小冰河期的東北土地,不是那么好化的。東北正經的春耕時間,農歷要到三月份,西歷也要四月份。現在不過才是二月份,相差一個多月的時間,土地尚未化凍,但不可能真等到化凍的時候再行動。
遼河平原并沒有開發完全,還有很多的荒地,去歲耕種的田地也要進行翻土。磚窯仍舊燒磚,玻璃窯口也不能停工,樹要砍,房子要蓋,春汛要預防,水利必須休整,春天的漁獲也不能放棄,大規模圈養雞鴨鵝羊牛等也要謀劃,凡此種種,全在大將軍一人。
隨著大將軍一聲令下,在溫暖的火炕上躲了一個冬天,消耗了老大一片樹林的百姓們,吹著料峭的春風走出了家門。
能生育的婦人,絕大多數都挺起了肚子。經過平整的街道上,久違的響起了稚童的歡聲笑語。這個冬天,大將軍創造了一個在辛亥以前不可能的記錄,沒有一個人因為凍餓而死。病死的更是沒幾個,畢竟能一路走過來的,身體都不錯,比較能挺。再加上王言親自出馬,帶著手下的大夫去給看病,問題沒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