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不通文理,豪爽且沒算計,還有就是爛賭。
倆兄弟只是說自己兜里沒錢了,壓根就不敢說因為前天看到李逵興奮不已,去關撲押注了。一高興,把錢都換成關撲券了,導致吃飯的錢都沒有了。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吃了一頓霸王餐。掌柜和伙計都異常氣憤,但是看到了他們手中的兵刃,還有兇神惡煞的面相,加上高大粗壯的身板,認識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重要性。
同樣的考場流程。
一樣的考試規矩。
不會因為是最后一天的考試,考生們會有懈怠。
大宋的科舉從太祖太宗時期,注重辭藻的堆砌,沿襲了南北朝時期的文風,華麗卻空洞;
然后到推崇詩詞歌賦的追求,甚至一度只注重詩詞,只要能在科舉的時候,寫出一兩首好詩詞,進士身份就穩了;
到了仁宗時期,文壇大宗師歐陽修極力推廣古風,讓文章回到了本質,崇尚言之有物。歐陽修時代,也是大宋文風的一個轉折;
最后,也是最近的一個時代是王安石時期。他是務實派的代表,雖然本身詩詞歌賦文章都樣樣精通,但卻更加注重務實的作用。因為他固執的認為,只有務實的官員,才是最可靠的官員。于是,大宋的科舉的側重點,一下子轉變到了策論上來。
策論,策論。
策在前;論在后。
策是問策,是解決辦法的能力。
論,是文采。
可見,大宋的科舉走過了一百多年的路之后,突然發現,能夠處理事務,為君王排憂解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而策,也就成為科舉越來越重要的評判標準。
相反,原先非常重要的詩詞歌賦的地位大大不如。甚至有的年份還出現了不考詩詞的省試和殿試。畢竟經過了省試和殿試的大佬們都知道,應試的詩詞,很難有佳句,而且詞臣多半不靠譜。比如說柳永,還比如說蘇軾。
坐等新鮮考題出爐。
范純仁站在州學的大廳之中,仔細從每一個表情嚴肅的士子臉上劃過,然后沉聲道:“沂州解試策考題:府庫困紓,量入焉,量出焉?”
意思就是,朝廷錢不多了,該量入而用,還是量出而用?
這其實就是一道財政稅務題,但引申出來的含義就不一樣了。
大宋變法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
還不就是因為冗兵冗官土地兼并之后,失去了大量的稅收和徭役基礎。底層百姓苦苦掙扎在生存線中,造成政局不穩,財政不足?
保守派認為,錢不夠用,應該削減戰爭,國家干預,讓商業繁榮,緩解財政危機,從而穩定王朝的根基。
變法派則認為,錢不夠用,是因為底層百姓的錢不夠用,應該從大戶中拿出一部分錢來補貼底層百姓,從而穩定王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