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卷在文華殿旁的偏殿內進行,氣氛肅穆而凝重。
香爐里上好的沉水香靜靜燃燒,青煙筆直,卻驅不散空氣中彌漫的無形硝煙。
八位讀卷官,主要是四位閣老及幾位資深的翰林學士,需從數百份彌封的試卷中,初步篩選出文理通達、見解不凡者,再細細比較,反復斟酌,評定高下。
這一整日,殿內多是沉默,只聞紙張翻動的沙沙聲,以及偶爾就某份卷子內容發出的低語,仿佛一群老練的獵手在評估著獵物。
期間,并非沒有其他優秀的卷子。
例如,有一份卷子另辟蹊徑,重點論述了如何利用江河地理、改善漕運以保障邊境后勤,雖在宏觀戰略上稍遜,但于實務層面頗有見地,得到了錢牧之的贊賞,他捻著胡須微微點頭,覺得此子懂得“錢糧乃命脈”的道理,是個干實務的料子。
另一份則大力主張“屯田實邊”,提出了一套詳細的軍屯、民屯方案,認為這才是長久固邊之道,也引起了幾位閣老的低聲討論,覺得此策雖緩,卻也不失為夯實根基之一法。
然而,最引人注目、也引發最多討論的,仍是那幾份無論文采、見識還是氣度都最為出色的卷子。
當初步篩選完成,八位讀卷官將各自認為最優的卷子拿出,共同品評,商議前十名次,尤其是前三甲序位時,那看似平靜的水面下,潛流便開始洶涌。爭議,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關于那份策略穩健周全、字跡風骨內含與那份主張銳意進取、文風雄健磅礴的卷子的排名,成為了焦點。
盡管卷子彌封,但在座的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狐貍,對于幾位聲名在外的種子選手的文風、觀點傾向早已心中有數,此刻不過是心照不宣地進行著一場關乎未來朝局走向的博弈。
兵部尚書兼內閣次輔沈端,性子向來如烈火烹油,此刻情緒更是有些激動。
他“啪”地一聲,將手中那份主張北伐的卷子拍在桌上,震得茶盞都晃了晃,堅持認為此卷“忠義奮發,銳意進取,最能體現國朝氣象,提振軍民士氣,當為第一!”
說起來,朝中的武勛集團,以英國公張鏞為真正的軍方領袖。
但英國公常年鎮守北境,威懾涼國,等閑不回京城,在朝堂的具體事務上,尤其是這種需要即時表態的場合,他的影響力需要通過代言人來體現。
而沈端,這位兵部尚書,便是武勛集團在朝中的重要喉舌之一,尤其代表著那些渴望通過軍功晉升的中下層武將以及部分急于證明自身價值、恢復先祖榮光的勛貴家族。
英國公本人,歷經風浪,深知兵者兇器,其實內心對于輕易開啟大規模戰端是持謹慎態度的。
但奈何,武勛集團的整體氛圍是求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