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給手機無線充電這樣的技術,只是在當年近距離無線點亮電燈的技術上更加靈活的應用了一下而已。
“陶工知道無線輸電充電的幾種技術嗎?”陳涵問。
無線輸電充電就是剛才陳涵發現的神奇事情,難怪前些日子使用地下實驗室的電路,竟然能夠讓大半個市區停電。
無數的電閘全部都沒有起作用,當時陳涵并沒有去深入調查這些不尋常的事,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修復雪茄型飛行器的事情上。
直到剛才親眼所見,他才提起了足夠的重視。
電能原來可以完全憑空傳輸,這和之前陳涵接觸過的無線輸電技術也完全不相同。
陶舟簡單的說了說自己對無線輸電的了解,這里可是非常高級的研究場所,在戰機上無線電的運用也非常廣泛,其中也有一些小地方用到無線充電技術。
無線沖電目前有四個方式,基本原理都是交流電電磁感應原理而產生。
電磁感應就是磁運動時會產生電流,這也是發電機的原理,而無線傳輸電能基本都是共振原理,簡單點形容假設在1米外有個電機在工作,而另一個相同的電機在1米外,他們的頻率相同因為特殊設計會產生磁共振效果。
A電機的運動會傳遞到B電機上,電能其實相當于重新發電。
這個是第一種方式,也就是電磁共振。
還有第二種同樣有一個電機,通過特殊的設計,將電機中間的導磁體去掉,實際上成了兩個設備,但兩個設備都有線圈,一個輸出線圈一個接收線圈,中間雖然沒有連接,但還是有磁場感應。
現在大多數手機無線充電就是這個原理,而無線鼠標多數情況是第一種方式電磁共振原理。
手機無線充電用電磁感應,去掉導磁體最終就會導致電能傳輸效率慢,距離短等等缺點,幾乎只能在幾毫米到厘米之間的距離傳輸。
另外還有第三種電磁耦合方式和第四種微波諧振方式。
這些方式陳涵原本是不太清楚細節的,在陶舟講解了一番后,陳涵便意識到他看到的無限傳輸方式和目前地球研究出的方式完全不同。
現在大家使用的形式,包括當年特斯拉,應該都是以上四種方式的其中一種,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傳輸慢距離短,特斯拉的沃登克里弗塔因為壓根沒有成功,不用計算在內。
陳涵發現的新技術卻是電能憑空躍遷!
原本的不管是共振還是磁感應,一個是重新發電,另一個是近距離靠著磁感應傳輸。
陳涵在雪茄型飛行器通訊器消耗大量電能里,看到的卻是電子跨越性傳輸,壓根就沒有影響核心能源和通訊器官之間的這段空間。
中間既沒有電磁感應,也沒有共振效果。
陳涵對電能研究實在不多,在和陶舟詢問請教討論一陣后,還是決定將看到的東西告訴陶舟,看看他有沒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