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崔琰的介紹里,莫連山知道袁紹的謀士集團內部存在著至少三個派系:
“親譚派”,即親附長子袁譚的派系。該派系的主要人物有辛評、郭圖。
“逢紀、審配宿以驕侈為譚所病,辛評、郭圖皆比于譚而與配、紀有隙。”
《論語》有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辛評、郭圖與袁譚之間存在的是一種小人之間的相互勾結的關系。
“親尚派”,即親附幼子袁尚的派系。該派系的主要人物有逢紀、審配。
“忠紹派”,此派或稱“中立派”,意即既不參加袁譚的小集團,又不參與袁尚的小組織,他們是忠于袁紹的。該派主要人物沮授、田豐。
此二人為后世公認的智者,袁紹所出的計策在史書記載中皆為良策奇謀,可惜很多未被袁紹接納,否則歷史要被重寫,這便注定了他們的悲劇結局。
在莫連山的記憶里,袁紹謀士集團的內部爭斗主要表現在以下四件事情上:
興平二年關于是否奉迎天子的爭斗。
興平二年冬,沮授建議袁紹時說過:“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袁紹將要采納沮授的建議,但這時潁川郭圖、淳于瓊加以勸阻,認為如果奉迎天子,則“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權力上會受到很大限制。
而袁紹最終因為的所立的漢獻帝不中其意而未聽從沮授的建議。
可以說,沮授的奉迎天子的建議或計策是非常高明的。
后來田豐也勸說袁紹:“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
在那個年代,誰掌控了天子,誰就可以號令諸侯以取得主動權。曹操雄才大略,他看到了漢獻帝是“物超所值”,于是先于袁紹將獻帝“擄”走。
郭圖要么是鼠目寸光,看得不夠深遠;要么是因一己之私而誤主誤國。其與沮授是否有矛盾?若有矛盾,隙從何來?
莫連山覺得,郭圖與沮授的矛盾,得去查查才行。
同樣的爭論,在曹操那邊也發生過,但作為君主的曹操,其智慧本就不比手下五大軍師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他們差,曹操自己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曹操陣營里,由于曹操智慧不凡,能夠明察秋毫,他手下同樣有眾多世家大族爭權奪利。
但因為曹操的英明神武以及賞罰嚴明、原則清晰,導致曹操手下的斗爭都被約束在很小的范圍。
他們的心,更多地是一齊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