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袁紹就做不到這些了。
優柔寡斷,是袁紹最大的毛病。
在手下智謀之士明爭暗斗時,袁紹做不到明察秋毫!
任何一個君主,想只靠自己的智慧就做到明察秋毫,幾乎不可能。
曹操的明察秋毫,更多得還是他自己的乾坤獨斷而已,況且曹操多疑的性格,必定會出現暗地里的情報人員,不僅把敵對勢力摸清楚,也把自己內部大人物的底細摸清楚。
這個領軍人物,是郭嘉或者賈詡。這種“暗衛”的存在,才是懸在手下文武大臣頭頂的利劍,時時提醒他們!
袁紹,需要的也是這種“暗衛”,這也是莫連山來到鄴城的原因。
許多事還沒發生,但知道大致劇情發展的莫連山,已經能預料到鄴城這邊的風云。
有些是崔琰也還不知道的事,畢竟崔琰并不是以謀略著稱,沒有進入袁紹的決策層。
但莫連山卻要提前弄清楚未來發展的原因。
官渡之戰初關于是否迅速決戰的爭斗,便是很好的提現。
“袁紹在計劃出兵之初,袁紹的監軍沮授勸袁紹不要急于決戰。”他勸袁紹進屯黎陽,以黎陽為最前線,據河而守,然后“漸營河南”,不斷派遣精騎,騷擾曹操的邊境,“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這樣不到三年功夫,就可以把曹操拖得筋疲力盡,一擊即垮。
袁紹的謀臣田豐也反對決戰。他認為袁紹應該“內修農戰”,來奠定和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一方面還要“外結英雄”,以便到時機成熟時開辟進攻曹操的第二戰場,來夾攻曹操。
同時還主張選拔一部分精銳部隊作為機動的奇兵,來騷擾曹操防御較弱的地區,使曹操“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這樣,“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到兩年,就可以把曹操拖垮。“
可是袁紹部下另一部分將領以郭圖、審配為代表,則主張迅速決戰。”他們按照兵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的原則,一味地諂言媚上,稱袁紹“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實譬若覆手”。
又說袁紹“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所以堅決主張進行決戰。
結果,袁紹采納了郭圖、審配的意見。事實證明,沮授、田豐的意見是十分中肯的。
這件事可以看出郭圖、審配與沮授、田豐兩派的斗爭是何其激烈。
更為激烈甚至卑鄙的是,郭圖等人因此事向袁紹誣陷沮授,使袁紹奪去其三分之二的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