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司馬懿到死,都沒有封王稱帝,這與曹操類似,其實,以他當時權傾天下的條件完全可以做到,他最終沒有選擇這條路,很可能是因為受曹氏一門恩澤太深,沒有曹操就沒有司馬懿,曹操知司馬懿、識司馬懿、信司馬懿,曹操之后的曹丕、曹叡都是如此,甚至到了魏文帝時期,無論是文帝還是明帝與司馬懿商討天下大事時,都是親自奔赴司馬懿家中,對司馬懿的待遇宛如漢待蕭何一般。
天下已屬于司馬家族,司馬懿死后,長子司馬師繼承了父權,后早喪,次子司馬昭便替補上臺,順襲了父兄的權位,進一步擴大司馬家族在當時的統治局面,使天下政權進一步集中在手,同時也加快了代魏的進程。
司馬昭在多數后人眼中也是一個文采武功一流的人物,尤其有一點是世人無法否認的,那就是他多年隨父征戰,練就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自三國期期到魏時伐蜀的漫長戰役,中途蓋世梟雄曹操也只是做到和蜀吳三足鼎立天下的地步,后魏文帝曹丕在位時多次攻打蜀國,又是陸戰又是水戰,使盡一切手段,最終還是兵敗回朝,抑郁在胸不得舒展而英年早逝。
到魏明帝的時候,蜀國疆域雖然被不斷削減,可依然在華夏版圖上占據一席之地,這其中三代君主,其父司馬懿都輔佑始終,也沒能蕩平蜀國。而到了司馬昭的時候,他成功率領大軍,一舉滅掉了蜀國。
滅蜀之后,司馬昭做了件令后人感恩戴德的功績,那就是派人集中整理并學習諸葛亮的軍事理論,此舉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將領,這些將領在后來鎮壓反賊中立下赫赫戰功。
司馬昭從蜀地班師回朝后,直接就自號晉公,之后更堂而皇之地視魏帝曹髦如無物封自己為晉王,并立司馬炎為世子。
司馬昭封王的行為,徹底激怒了魏王曹髦,曹丕之孫,曹髦深知再這般下去,不但魏朝要被取代,自己更是性命不保。于是,在一個下雨的午后,召集了自己的一干心腹和部分可以信任的臣子。
曹髦執劍躍到書案上,滿面怒容,聲色凄厲地鼓動人心,
“諸位都是大魏的賢臣名將,我曹髦這些年深受諸位忠孝之恩,今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這是要篡權,如此明目張膽,完全不把我大魏政權放在眼里,這不僅是對我的一種背叛,更是對諸位多年來對大魏辛苦付出的一種不尊重,今日我就要上門剿殺司馬賊子,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曹髦話音剛落,反對之聲便紛紛而起,大家都勸告曹髦放棄,忍氣吞聲。當時朝中大臣多數是擁護司馬昭的,畢竟司馬昭集團的勢力不是曹髦所能比擬的。
曹髦也算是一血性漢子,他不聽眾臣的勸告,會后便帶了百余親兵,披甲戴盔,浩浩蕩蕩往司馬昭家殺去了。孰料,早有人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司馬昭派了一支精兵在半路把曹髦給截殺了。
司馬昭殺曹髦后,立曹奐為帝,曹奐為曹操之孫,即魏元帝。曹奐只是一個傀儡,此時的天下已經真正屬于司馬家族了。
公元265年,司馬昭中風死后,司馬家族又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走到了臺前,這就是司馬昭之子司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