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繼承王位,并逼曹奐下臺,正式建立西晉,號晉武帝,成了晉國的開國君主,建都洛陽,同時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西晉滅亡,司馬炎創立晉國,被后人理解為順理成章的事,他的功績完全建立在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代人的基礎上,一路走來水到渠成。后人也普遍認為司馬炎并無杰出才能,只能說命好,投對了胎。
司馬炎登基后,國家已經趨于穩定,不再有大的動亂,于是,司馬炎天真地認為江山從此就鞏固了,便撤銷邊防軍事,一心致力改善農田制,可他的天真幼稚最終給他帶來了惡果,出現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
從司馬懿到司馬炎,中國政治的變化,對于這時期中國文學的發展來說,同樣也有深深的影響,比如司馬昭時期,由于高度的政治壓迫,連續的文字獄,使當時的中國士人們,已經不敢再去輕易地談政治。
即使是歌功頌德,有時候也容易“馬屁拍在馬腿上”,因此,這時期的中國文學,更多的是以田園詩的興起等借物寓情的方式為主流。建安文學的豪邁大氣,瑰麗動人,到這時期基本上蕩然無存。
高度的政治壓迫,使士人們的政治熱情大大泯滅,關注的主流,早已經轉向了哲學、思想、鬼神等方面,大量這方面內容的作品日益流行了起來。
而到了司馬炎當政時期,雖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政治高壓,但是這時期魏晉文學的消極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外加天下統一,經濟日益繁榮,士人集團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知識分子們的興趣,也轉向了逃避現實,及時行樂。
司馬炎的寬松,反而讓高度政治壓迫積累的士風流毒,在他當政時期迅速地發酵。
我們今天雖然津津樂道魏晉風度,但是毫不夸張地說,魏晉時代,是中國知識分子士風最萎靡的時代,敢于為國家擔當責任的知識階層越來越少,一個沒有人敢于擔當責任的國家,自然最終也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國家。
而說到西晉滅亡的導火索“八王之亂”,與司馬家族,尤其是司馬炎的統治政策分不開。
司馬炎采取的是優禮世家大族,尤其是豪門知識分子的政策,寒門知識分子與豪門知識分子在待遇上的落差日益增大,其結果就是諸多寒門知識分子選擇了另外一條出路:投身于許多王室的門下。
在當時西晉的各路王爺中,身邊都有不少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幕僚,這些人提起西晉的世家大族,幾乎個個咬牙切齒。
在司馬炎死后,即位的晉惠帝無能,給了王爺們叛亂的機會,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就是那些被日益邊緣化的知識分子們。司馬炎統治政策造成的士族與寒門知識分子的對立,成為了西晉滅亡的一大重要誘因。